一脚踏进寺庙,那股子特有的、混着檀香和老木头味的空气,总能瞬间把人从喧嚣的俗世里拽出来。你的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心跳也跟着平缓下来。就在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会迎面碰上一位老人家。
他可能是在扫着院子里的落叶,扫帚划过青石板,沙沙作响;她可能是在佛堂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抹布,细细地擦拭着供桌,眼神专注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然后,一个问题就这么冒了出来,挺实在,甚至有点让人手足无措:我该怎么称呼他/她呢?

这真不是个小问题。一个称呼,背后是文化,是尊重,是你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深度。叫错了,虽然对方大概率会一笑了之,但自己心里总归是有点疙瘩。
最先蹦进大多数人脑海的,恐怕就是 师父 这两个字了。
没错,在寺庙里,称呼出家的僧人(无论男女老少)为“师父”,是绝对不会错的。这是个尊称,带着敬意,也明确了对方的身份。但问题在于,你在寺庙里遇到的老人,十有八九,并不是出家人。他们只是在这里帮忙、做义工、或者干脆就是长年累月在这里寻求内心清净的在家修行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居士 。
你总不能逮着一位穿着便服、正在斋堂里择菜的阿婆,张口就叫“师父”吧?那场面,多少有点尴尬。阿婆可能会愣一下,然后笑着摆摆手:“哎哟,可不敢当,我不是师父。”
你看,这第一道坎就来了。
那么,对于这些不是僧人、却又常驻寺庙的老人家, 寺庙里的老人怎么称呼呢?
别急,这其实是件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人情味儿的事。
一个非常稳妥、且显得你有涵养的称呼是: 老师 。
“老师”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重的分量。它不仅仅指传授知识的人,更泛指那些在某个领域有德行、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长者。在寺庙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这些老人家长年累月地浸润在佛法和清净的氛围中,他们的人生阅历、他们的那份从容淡定,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导。称呼一声“老师”,既表达了你的尊敬,又不会造成身份上的误会。比如你想问路,或者想请教某个殿里供奉的是哪位菩萨,一句“老师,您好,请问一下……”绝对是得体又周到的开场白。
当然,如果你想让称呼更接地气、更亲切一点,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你可以像在自家小区里一样,称呼他们为“阿姨”、“叔叔”,或者更尊敬一点的“阿婆”、“大爷”。这种称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心理距离。它传递的信息是:“我把您当成一位亲切的长辈,而不是一个遥远的、需要仰视的符号。”我记得有一次,在杭州灵隐寺,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给游客指点怎么拜拜,说得特别耐心。旁边一个年轻姑娘脱口而出:“谢谢阿婆!”那位老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是任何恭敬的尊称都换不来的。
但是,这里面有个小小的“度”需要把握。如果对方正在进行某种严肃的法事活动,或者你感觉气场比较庄重,那么过于家常的称呼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我个人最喜欢、也觉得最妙的称呼。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寺庙,人们会用一个特别温暖、特别有智慧的词来称呼那些常年在寺庙里发心服务的长者,尤其是女性长者—— 菩萨 。
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我着实愣了一下。在我的认知里,“菩萨”是供在殿堂之上的啊。后来才慢慢明白,这声“菩萨”里,包含着多么深的敬意和赞美。
这不是把他们神化,而是一种由衷的感叹。你看,这些老人家,不为名不为利,风雨无阻地来到寺庙,扫地、擦桌、做饭、引导香客……做的都是最平凡、最琐碎的事。这种无私奉献、利益他人的行为,不正是“菩萨行”的体现吗?所以,当人们称呼一位正在默默付出的老奶奶为“老菩萨”时,实际上是在赞叹她的发心和善行。这声称呼,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它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祝福。
如果你有机会去寺庙,不妨留心听听,当本地的香客或者寺庙里的常住对一位义工老者说出“菩萨,辛苦了”的时候,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默契,真的会让你感动。
所以你看, 寺庙里的老人怎么称呼呢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观察、共情和表达尊重的艺术。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背一本《寺庙称谓大全》,而是用心去感受。
看看对方的穿着打扮,是僧袍还是便服?听听他/她的言谈举止,是法师的开示还是长辈的叮咛?感受一下当时的环境氛围,是庄严肃穆还是轻松祥和?
最重要的,是你的眼神和姿态。
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微微躬身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您好”,比任何精心挑选的称谓都更能打动人心。因为真正的尊重,是写在脸上的,是藏在语气里的,是体现在你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的。那些在寺庙里浸润多年的老人家,他们见得多了,更能一眼看穿你的内心是浮躁还是虔诚。
归根结底,当我们纠结于“寺庙里的老人怎么称呼”时,我们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恰当地表达我们内心的那份敬畏和亲近。
所以,下次再去寺庙,别再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负担。放轻松,用心去观察,用真诚去交流。你可以试着叫一声“老师”,也可以亲切地称呼“阿姨”,如果你觉得那位老者的行为让你深深动容,不妨也学着轻声说一句:“老菩萨,您辛苦了。”
相信我,无论你最终选择了哪个称呼,只要你的心是真诚的,对方一定能感受到那份穿透语言的善意和温暖。而这,也正是我们走进寺庙,想要寻找和学习的东西,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