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个问题,简直DNA都动了。这事儿小吗?小到芝麻绿豆。但这事儿重要吗?重要到能直接决定你未来几年的学术生涯是顺风顺水还是步步惊心。真的,一点不夸张。一个不恰当的 称呼 ,就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递了张印着“我不懂规矩”的名片,后面想撕掉都难。
咱们先说那个最大的雷,晴天霹雳级别的雷区。
千万别,千万别,千万别叫“Teacher”。

我得把这事儿说三遍。在国内,“王老师”、“李老师”喊得那叫一个亲切自然。但你把这套搬到国外,尤其是英语环境里,一开口“Hi, Teacher Wang”,对方脑子里大概率是警铃大作。为啥?因为在他们的语境里,“Teacher”这个词,特指中小学老师,就是教你ABC、1+1=2的那种。你一个读硕士、读博士的高级知识分子,管一个大学教授叫“Teacher”,那画面感……就像你西装革履地去参加晚宴,结果管CEO叫“小队长”一样,充满了违和与冒犯。这一下,就把你和 论文老师 之间拉出了一条鸿沟,他会觉得你完全没做功课,对学术圈的基本礼仪一无所知。
那么,正确的开局姿势是什么?
最安全、最万无一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是 “Professor [Last Name]” 。
比如你的 导师 姓Smith,那不管是发邮件、当面问好、还是在课堂上提问,一句“Good morning, Professor Smith”绝对不会出错。这是学术界的“政治正确”,是默认设置。无论对方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还是正教授(Full Professor),你用“Professor”这个头衔去称呼他,都是表达了足够的尊敬。
有些同学可能会纠结,“我看他头衔是Dr.,那我叫‘Dr. Smith’行不行?”
行,当然行。 Dr. (Doctor) 是一个学术头衔,代表他拥有博士学位。 Professor 则更多的是一个教职岗位。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互换。但我的个人经验是, “Professor”在口头和书面称呼中更常用,也更顺口一些 。尤其是在北美,大家习惯用Professor来称呼所有在大学里任教的老师。所以,如果你懒得去区分,或者不确定,无脑选“Professor [Last Name]”就对了。
好,基础课上完了,现在进阶了。什么时候可以不那么“板正”,开始走向“亲密”呢?
这就是一门玄学了,需要你动用全身的感官去观察,去感知。核心就两个字: 信号 。
第一个关键信号:看他的邮件签名。
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信号。当你第一次给 论文老师 发邮件,你的开头必然是毕恭毕敬的“Dear Professor Smith”。但你看他的回信,结尾签名写的是什么。
如果他回“Best regards, John Smith”或者“Cheers, John”,甚至是只有一个“John”。看到了吗?John!他用了自己的 First Name !
这通常就是一个强烈的暗示,他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更轻松的交流语境。这时候,你下一封邮件就可以顺水推舟,开头写“Dear John,”。当然,如果你还是有点怂,有点不确定,可以折中一下,第二次邮件依然用“Dear Professor Smith”,再观察一次。如果他次次都签自己的名字,那你还犹豫啥呢?大胆地用名字称呼他吧,这会让他觉得你是个善于观察、懂得变通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死守规矩的书呆子。
第二个关键信号:观察实验室/课题组的氛围。
你的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好的雷达。开组会的时候,别的博士生、博士后是怎么称呼老板的?他们是张口闭口“Professor Smith”,还是亲切地喊“John”?
这个太重要了。学术圈也分三六九等,有的组等级森严,像个小朝廷;有的组则扁平化管理,轻松得像个创业公司。如果组里所有人都喊老板的名字,就你一个人战战兢兢地用姓氏和头衔,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把自己孤立起来。反之,如果全组都毕恭毕敬,你上去就“Hey John”,那你就是那个“出头鸟”,下场可能不会太美妙。
所以, 多听,多看,随大流 。这是 留学生 的生存智慧。
再聊聊不同国家的细微文化差异。
这个没有绝对的公式,但有一些普遍的体感。
- 美国 :整体偏向于不拘小节。尤其是在西海岸的大学,那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很多教授都非常乐意你直呼其名。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工作做得怎么样,而不是你怎么称呼他。
- 英国/澳洲 :比美国稍微传统和保守那么一丢丢。刚开始用“Professor”或“Dr.”会更稳妥。但随着关系的深入,很多导师也会倾向于让你叫他们的名字。特别是年轻一些的导师,他们自己也觉得被叫做“Professor”有点显老。
- 欧洲大陆(如德国、法国) :相对来说,等级观念会更重一些。尤其是一些资历深、年纪大的老教授,他们非常看重头衔。在这些地方,我建议你保持使用“Professor [Last Name]”更长的时间,直到对方明确、亲口告诉你“Just call me [First Name]”为止。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四个字: 尊重 和 观察 。
初次接触,务必正式 。这是表达尊重的基本盘。一封规范的 邮件礼仪 是最好的敲门砖。标题清晰明了,比如“Question regarding XXX project from [Your Name]”,正文开头“Dear Professor [Last Name]”,结尾“Best regards,” 或 “Sincerely,”,署上你的全名和学生ID。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印象分先拿下了。
然后,就是用你的情商去感知风向。对方释放了可以拉近关系的信号,你就接住;没释放,你就继续保持尊敬的距离。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更是你在学习如何融入一个新的学术环境和 文化差异 的过程。
说到底,这 称呼 就是块敲门砖,是你学术社交的起点。门敲开了,进去了,人家最终看重的还是你的能力、你的态度、你的研究成果。一个得体的称呼能帮你开个好头,但真正能让你和 导师 建立起牢固、健康的合作关系的,永远是你作为一个学生的真诚、勤奋和靠谱。
真正的尊重,藏在你的每一次沟通、每一次靠谱的实验结果里,而不仅仅是那个挂在嘴边的头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