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嘿,真有点意思。乍一看挺无厘头,但你往深里琢磨,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在当代文化里搅起这么大风浪、毁誉参半、但又实实在在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如果扔回古代那套价值评价体系里,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身后名”?这事儿,得看谁来给他盖棺定论。
得分什么人。得分什么朝代,什么身份的人,站在哪个犄角旮旯里说。
首先,咱得说最“正统”的那拨人——朝廷和史官。

这些人最讲究规矩,给人的身后名,叫“谥号”。谥号这东西,一个字就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总结,褒贬分明,轻易给不了。像郭德纲这样的人物,一辈子没当过官,就是个民间艺人,按理说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悬。但架不住他影响力大啊,大到能“移风易俗”的程度,那史官就不能装看不见了。
给他定谥号,怕是得吵翻天。
一派“正统”的言官,估计得跳着脚骂。他们会说这个人“哗众取宠”、“言辞鄙俗”、“坏人心术”,专拿伦理纲常开涮,简直是礼乐崩坏的代表。他们可能会给个恶谥,比如“剌”(là,乖张弄权)、“戾”(lì,残酷不仁),但这有点过了,毕竟老郭没杀人放火。更可能的是给个下谥,比如“鄙”(bǐ),指他格调不高;或者“躁”,指他性情急躁,爱惹事端。
但肯定有另一派,是看得更深远的人。他们会看到,郭德纲凭一己之力,把一门濒临灭绝的曲艺——相声,从ICU里捞了出来,还给喂得白白胖胖,重新扔回了大众视野。这是什么?这是“兴绝继衰”的大功劳。这份功绩,足以让他获得一个美谥。给个“兴”字?“文兴公”?听着有点怪。给个“文”字?“文”是极高的评价了,经纬天地曰文。他靠嘴皮子功夫,也算是在文化上演绎经纬了。
我私心琢磨,最贴切的,可能是两个字的谥号。比如, 文谐先生 。 “文”,肯定他的文化传承之功;“谐”,点明他的本行是滑稽艺术,是“俳优”一脉,既是肯定,也精准地框定了他“艺人”的身份,和那些经世济民的“文正”、“文忠”们划清界限。这四个字,体面,又留着点读书人小小的傲气。
其次,是文人墨客的圈子。
古代的文人,尤其是江南那帮自命清高的才子,估计大部分是瞧不上郭德纲的。在他们眼里,相声这种艺术,就是“市井俚语”,上不得台面。他们听的是昆曲,玩的是古琴,写的是格律诗。郭德纲的相声,在他们听来,就是大俗话、荤段子,是给贩夫走卒听的玩意儿。
所以,他们私下里称呼他,可能就没那么客气了。
刻薄点的,可能会叫他 “市井伶王” 。一个“王”字,承认了你在你那个领域的统治力,但前面加个“市井”,一下子就把你打回了底层,充满了鄙夷链的味道。就好像说,你就算是个山大王,也终究是个贼。
当然,也不乏一些真正懂行的、不带偏见的文人。他们能听出郭德纲相声里扎实的贯口基本功,能听出他对《聊斋》、《济公传》这些传统故事的纯熟运用,甚至能从他的定场诗里品出几分旧体诗的韵味。这些人,可能会带着一种欣赏又略带惋惜的口吻,称他一声 “德云居士” 。 “居士”这个词,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可以是真正看破红尘的隐士,也可以是附庸风雅的俗人自称。用在这里,既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认可,又暗示了他终究是个“在野”之人,是个游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的奇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民间,是江湖。
这才是郭德纲真正的根。是那些花钱买票,在小园子里嗑着瓜子、喝着茶,听他一个“噫”就满堂喝彩的衣食父母们。在他们眼里,郭德纲的称呼,就带着滚烫的烟火气了。
最直接、最响亮的,就是一个尊称: 郭爷 。
这个“爷”,不是王爷的爷,而是北京城里对有能耐、有身份、值得尊敬的人的一种称呼。它带着亲近,带着敬佩,还带着一点点仰视。卖切糕的见了面,得喊声“糕爷”;拉洋车的跑得快,人称“飞毛腿张爷”。郭德纲把大家逗乐了,让大家在苦闷的生活里有个乐子,这份恩情,就值一个“爷”字。他百年之后,人们提起来,会说:“想当年,那位 郭爷 的相声,那叫一个绝!”
徒子徒孙们,以及整个相声行当里受他恩惠、靠他吃饭的人,那称呼就得更上一层楼了。他们会把他当成神一样供起来。在他们的祠堂里,或者心里,郭德纲的牌位上写的,一定是 “中兴祖师” 之类的名号。他不是开山立派的祖师,但他让这门手艺起死回生,功劳不亚于祖师爷。所以,叫他一声 “祖师爷” ,没人会觉得过分。这是吃饭的碗,是天大的恩情。
还有些更具象、更有趣的诨号。比如他爱挖坑不填,讲评书讲一半就没了下文,这在古代说书行里也是常事。那时候的观众,可能会给他起个外号,叫 “郭半本” 或者 “断更先生” ,带着几分爱恨交加的嗔怪。
所以你看,古人死了怎么称呼郭德纲?
答案根本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众生相。
在朝廷的朱笔御批里,他可能是个功过七三开、谥号 “文谐” 的民间艺匠;在文人的酸文假醋里,他是个难登大雅之堂的 “市井伶王” ;而在那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在德云社后台的香案上,他就是那个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能让人打心眼儿里痛快的 郭爷 。
历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是由无数张嘴说出来的。而一个人的身后名,恰恰就是所有这些称呼的总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拼凑出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既能让人捧腹大笑也能让人咬牙切齿的复杂的人。
说到底,管他什么谥号尊称,咱们这些听着他相声长大的,心里念着的,不就是那个站在台前,穿着大褂,眯着眼,一脸坏笑的小黑胖子吗?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