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 做过多次人流的怎么称呼 ?
这个问题,像一把小小的、冰凉的手术钳,精准地探向一个女人最隐秘、最柔软的伤口。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一种预设了的评判。仿佛问出这句话的人,手里已经捏好了一沓标签,就等着我们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啪”地一下,贴上去。
叫什么?

在一些阴暗的角落,在那些碎嘴的、刻薄的言论里,她们的名字可多了。是“不检点”,是“不自爱”,是“作孽”。更难听的,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怕脏了你的眼,也怕再一次把那些经历过这一切的女性,重新扔回那个充满恶意与羞辱的泥潭里。
你看,人们总是对简化和归类有着一种近乎残忍的热情。仿佛只要给一个人,一件事,贴上一个足够简单粗暴的标签,就可以免去思考其背后复杂性的麻烦。 做过多次人流 ,这六个字,在许多人眼里,就自动约等于一个女人的全部。她的品格,她的过去,她的未来,都被这六个字死死地钉住了。
可那是一个人啊。
一个活生生的人 。
她不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也不是妇产科病历上的一行记录。她有名字,有自己的笑和泪,有爱过的人和做过的梦。
我认识一个女孩,我们就叫她小A吧。她第三次去医院的时候,是我陪她去的。那是个初夏的午后,阳光很好,明晃晃的,可医院那条长长的走廊里,却始终透着一股怎么也晒不热的凉气。她一路上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把手攥得很紧,指甲深深地陷进掌心的肉里。
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她盯着惨白的天花板,眼角滑下来一滴泪。不是因为痛。她说,那种身体上的痛,早就麻木了。她流泪,是因为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拆卸的零件,失去了作为“人”的完整感。那种被掏空的,不仅仅是子宫,还有灵魂的一部分。
小A的男朋友,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在哪里?他在网吧打游戏。他只负责说那句“我没准备好”,然后把所有后果,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都像扔垃圾一样,扔给了小A。
所以,你告诉我, 做过多次人流的怎么称呼 她?叫她“受害者”?还是叫她“傻瓜”?
这两个词,都不对。它们依然是标签。
还有一位姐姐,结婚多年,已经有两个孩子。因为身体原因,医生明确告诉她,再生育会有生命危险。可她丈夫,一个骨子里刻着“传宗接代”思想的男人,执意要一个儿子。避孕?在他看来那是女人的事,是“不顺从”。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怀孕,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冰冷的手术。她像一株被反复收割的庄稼,生命力在一次次的刮宫中,被消耗殆-尽。
那么,又该怎么称呼她?一个“不幸的女人”?一个“被家庭绑架的生育工具”?
这些称呼,听起来充满了同情,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外部的定义。它依然没有把她,还原成她自己。
我们太习惯于用结果去倒推原因,用行为去定义一个人。却很少有人愿意弯下腰,去看看那些行为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沼泽和深渊。是匮乏的性教育?是失败的避孕措施?是权力不对等的亲密关系?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是那无处不在的,针对女性的 沉默的审判 ?
每一次人流,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死去的,是一个未成形的胚胎,还有那个女人心里的一部分天真和信任。 身体的记忆 是残酷的,它会记住每一次的冰冷、疼痛和屈辱。这种记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轻易磨灭。它会变成一种背景音,在她往后的人生里,时时响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做过多次人流的怎么称呼 ?
我的答案是:
就叫她的名字。
如果她叫李雪,就叫她李雪。如果她叫王芳,就叫她王芳。
把她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和你我一样,会在深夜里哭,会为一部电影笑,会努力生活,会犯错,也会受伤的,人。
她不需要任何前缀和后缀。
“做过多次人流的”这几个字,是她的经历,是她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但绝不应该成为她的墓志铭,更不该是刻在她额头上的烙印。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合适的称呼”,而是去反思,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文化,让一个又一个女性,不得不反复走上那张冰冷的手术台。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如何普及真正有效的性教育,是如何让男性在性行为中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是如何为女性提供更可靠的避孕选择和支持系统。
而不是在这里,像个无聊的法官,对着一个已经被生活反复鞭笞的灵魂,讨论该给她定个什么罪名。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不要用任何你自以为是的“称呼”去定义她。给她一个拥抱,或者,就只是安静地陪着她。告诉她,你看到的,是她,是她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她经历过的那些事。
因为真正的尊重,不是找到一个“政治正确”的标签,而是从心底里,放弃给人贴标签的欲望。
她就是她。一个曾经走过炼狱,但依然努力站在阳光下,呼吸着、生活着的人。
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