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至今还存着一张有点褪色的“照片”。那年我大概七八岁,被我爸从人堆里拎出来,推到一位满脸沟壑、牙齿都快掉光了的老太太面前。她坐在藤椅里,小脚,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衫,手里慢悠悠地摇着一把蒲扇。整个屋子里的嘈杂仿佛都在她那里按下了静音键。
我爸压低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语气在我耳边说:“快,叫人!这是你爷爷的姑姑!”
我当时就懵了。

爷爷……的……姑姑?这几个字在我小小的脑袋里横冲直撞,就是排列组合不出来一个我认知范围内的称呼。我的大脑CPU瞬间烧到过载,眼前只有老太太那双浑浊但又仿佛能看穿一切的眼睛。叫“奶奶”?不对,辈分显然不够。叫“老奶奶”?太笼统了,显得没文化。我涨红了脸,嘴巴张了又合,最后憋出来一个万能的、但现在想来蠢到家的:“老……老祖宗好!”
全屋子的人先是一愣,随即哄堂大笑。我爸的脸,我记得,当时就跟煮熟的虾子一个色儿。
这件事,成了我家族史里一个经典的笑料,也成了我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疙瘩。所以, 我爷爷的姑姑我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我后来是真下了功夫去研究的。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了,这简直关乎到一个人的“家族门面”和“智商尊严”。
咱们先来盘一盘这个逻辑链,这玩意儿比数学题还绕。
首先,得把人物关系捋清楚。 我爷爷的姑姑 ,是爷爷的爸爸的姐妹。对吧?这个没问题。
我爸爸的爸爸,是我爷爷。我爷爷的爸爸,那得是我的 太爷爷 。
那么问题就简化成了:我太爷爷的姐妹,我该叫什么?
按照我们汉族传统的宗法亲属称谓,父亲的姐妹,我们叫“姑姑”。往上推一代,爷爷的姐妹,我们得尊称一声“ 姑奶奶 ”。这个称呼,很多人应该还算熟悉,逢年过节,总能遇上一两位精神矍铄的 姑奶奶 ,塞给你一个厚厚的红包。
那么,再往上推一代呢?太爷爷的姐妹,自然就是在“姑奶奶”前面再加一个“太”字。所以,那个标准得可以写进教科书里的称呼,就是—— 太姑奶奶 。
对,你没看错,就是“ 太姑奶奶 ”。
当时我弄明白这个称呼的时候,简直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感。原来如此!逻辑上是完全通顺的。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当年我爸不直接告诉我叫“ 太姑奶奶 ”呢?为什么这个称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起来如此陌生,甚至有点拗口?
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理论是骨感的,现实,那可丰满了去了。
后来我跟我爸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当时一拍大腿,说:“我那时候也紧张啊!脑子一团浆糊,就记得辈分大,得往大了叫!”
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方言文化千差万别的地方,“ 亲戚称呼 ”这门学问,压根就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
比如在很多北方地区,人们的称谓系统相对简化。他们可能会把爷爷的姐妹和爷爷的姑姑,都模糊地称为“ 姑奶奶 ”。这是一种便宜行事的叫法,突出一个“亲近”,叫起来顺口,大家也都懂。在这种语境下,你非要文绉绉地喊一声“ 太姑奶奶 ”,反而显得生分了。人家可能还会愣一下,心想这孩子是不是书读多了。
而在一些宗族观念比较强的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那 辈分 等级可是相当森严,差一点都不行。别说 太姑奶奶 了,你可能还会遇到“太姑婆”“祖姑”之类的称呼,那复杂程度,足以让一个北方汉子当场宕机。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什么?
是“因地制宜,看人下菜”。在你准备开口之前,用零点一秒的时间,迅速观察一下周围人的反应,特别是你父母的口型。他们怎么叫,你跟着叫,准没错。这叫“随大流”,是行走江湖、应付复杂 亲戚关系 的第一法则。
如果实在没人给你示范,怎么办?
那就得启动第二套方案:嘴巴甜一点,姿态放低一点。你可以笑着问:“奶奶,我们这边应该怎么称呼您呀?我怕叫错了,您可别怪我。”
你放心,没有任何一个长辈会因为你的虚心求教而生气。相反,她们会觉得你这个孩子懂事、尊重人。然后她会笑呵呵地告诉你一个她最喜欢的称呼,可能是一个正式的称谓,也可能是一个亲切的小名,比如“你就叫我三奶奶吧”。这一下,不仅化解了尴尬,还瞬间拉近了距离。
说到底,一个称呼,它到底是什么?
它当然是一个符号,一个用来定位你在庞大家族坐标系中位置的符号。它告诉你,你的根在哪里,你的血脉从何而来。每一次喊出“ 姑奶奶 ”或者“ 太姑奶奶 ”,都是在无形中确认着自己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亲人之间,那条看不见却切不断的线。
但现在,这条线,似乎越来越细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们的活动半径,常常就局限在自己的小家庭。别说 爷爷的姑姑 了,很多人连自己亲姑姑、亲舅舅都一年见不上几面。那些复杂的、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延伸出去的 亲戚称呼 ,正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迅速退化,变成一个个模糊的“长辈”“亲戚”的代名词。
这是一种悲哀吗?或许是。
我时常会想起那位坐在藤椅里的 太姑奶奶 。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怎么称呼她,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每次回去,都会清清楚楚地叫她一声“ 太姑奶奶 ”。她耳朵已经不好了,但好像总能听见我的声音。她会颤颤巍巍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亮起一点光,然后冲我笑,露出光秃秃的牙床。
那个笑容,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更清晰地告诉了我这个称呼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 辈分 的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一种记忆的传承。它告诉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和你的太爷爷一起长大的小姑娘,她的人生故事,是你家族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一页。而你,作为后辈,用一声恭敬的称呼,向这段历史致敬。
所以, 我爷爷的姑姑我怎么称呼 ?
标准答案是“ 太姑奶奶 ”。但最好的答案,是带着尊重和亲情,看着她的眼睛,真诚地叫出那个当下最合适的称呼。
实在不行,就学我小时候,鞠个躬,然后大声说:“老祖宗,给您请安了!”
虽然有点傻,但那份敬意,相信我,对方一定能收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