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不好听的人怎么称呼?探讨不同语境下对音色独特者的称谓与思考

这问题,说实话,每次在我脑子里打转,都会带着一丝尴尬、一点点不确定,甚至还有些许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声音不好听的人怎么称呼 ?好像这本身就是一道送命题,尤其在这个讲究政治正确、强调个体尊重的时代。但我们又不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现实生活里,确实会有那么些声音,初听之下,不那么“悦耳”,或者说,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好听”的普遍定义。

我时常在想,什么叫“不好听”?是尖锐刺耳,像指甲刮过黑板?还是低沉沙哑,仿佛嗓子被砂纸磨过?亦或是带着浓重的鼻音,吐字不清,让人听得费劲?这标准,其实挺主观的。你觉得是“噪音”,他或许觉得是“特色”。所以,当我们要给一个“声音不好听的人”一个“称呼”时,我们真的在称呼他的声音,还是在试图给这个人打上一个标签?这背后的心理活动,可比表面上看到的复杂多了。

小时候,我们班有个男生,嗓音特别粗哑,带着点破锣的调调,我们私底下就叫他“公鸭嗓”。这个词儿,带着某种孩童的残忍和无知。当时觉得没什么,不过是个形容词嘛,大家也习以为常。可现在回想起来,那词儿,简直就是一把刀子,明晃晃地插在人心里。他每次被点名朗读课文,声音一出来,总有那么几声窃笑,虽然大人会制止,但那种无形的压力,那种被集体“特殊”化的感受,你觉得一个敏感的孩子会感受不到吗?我那时虽然是旁观者,但那种氛围,那种让他手足无措的窘态,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对他,其实并未直接“称呼”他的声音,但那个绰号,却成了他的一部分。这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直接的“称呼”,往往是最具杀伤力的。

声音不好听的人怎么称呼?探讨不同语境下对音色独特者的称谓与思考

那么,回到原点,我们究竟该如何“称呼”呢?最简单、最安全的做法,就是 根本不要去“称呼”人家的声音 。想想看,当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我们的焦点,难道不应该是他说了什么,他表达了什么想法,他这个人怎么样吗?把注意力放在他的音色上,本身就是一种偏离,一种不必要的审视。就好比你不会去特意称呼一个“长得不那么好看的人”为“长相普通者”一样,你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或者他的身份就好。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也是最朴素的人际交往法则。

但人嘛,总是有那么点好奇心,或者说,有点追求“准确描述”的冲动。比如,你在和别人讨论一个人,总要有个特征嘛。这时候,如果他的声音确实是其显著特征,又该如何措辞?我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有人会说:“哦,你说的是那位说话有点 辨识度 的同事吧?”或者“嗯,就是那位 音色很独特 的经理。”你看,这里的关键词是“辨识度”和“独特”。这些词,巧妙地避开了“好听”或“不好听”这种带着强烈主观判断的形容,而是转向了声音的客观属性——它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特点。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既指明了特征,又留足了空间,没有一丝贬损的意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声音有所自觉,甚至感到困扰时。比如,我有个朋友,她自己就老抱怨自己的声音“像个小鸭子”,尖尖的,她觉得不自信。有时候她开玩笑地自嘲,比如“我这破锣嗓子……”这时候,你该怎么回应?如果跟着附和,那简直是火上浇油。如果一本正经地反驳“没有啊,我觉得挺好听的”,又显得有点敷衍和不真诚,因为她自己都听出来了。我的做法通常是, 转移焦点,肯定其内容的价值 。我会说:“哎,你的声音是很有特点,但我听你讲话总是特别清楚,而且你说的这些点子真棒!”或者“嗯,你声音是比较高,可每次你一说话,大家都知道是你来了,挺有存在感的。再说了,你今天分析得太到位了!”你看,我承认了声音的客观特征(高,有特点),但紧接着就把重点引到了她话语的内容、她的能力,甚至是她声音的“功能性”上。这不就是一种更高明的“称呼”吗?称呼她的智慧,称呼她的价值,而不是她的音色。

更深层次地讲,我们之所以会纠结于“声音不好听的人怎么称呼”,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 对差异的接纳程度 。人类的声音本来就千变万化,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清脆有沙哑。把它们简单粗暴地分为“好听”和“不好听”,本身就是一种扁平化的、不够包容的视角。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声音,是其生理结构、成长经历、情绪状态的综合体现。比如,有些人天生声带条件就比较特殊;有些人可能因为疾病,嗓音才变得沙哑;还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说话习惯,比如喜欢大声嚷嚷,或者总是用气声,才让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我们无权对此指手画脚,更不应随意贴标签。

所以,如果非要给一个“称呼”作为“声音不好听的人”的替代词,我觉得最恰当的,是那些 聚焦于人本身、而非其声音 的称呼。比如,直接叫 “他/她” ,或者 “某某先生/女士” ,或者 “那位同事/朋友” 。这些称呼,都是基于个体的身份和存在,而非外在的、容易引起主观评判的特征。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去思考。很多影视剧里,一些角色就因为独特的嗓音而变得深入人心。比如,那些有着“烟嗓”的歌手,最初可能不被大众审美接受,但他们的歌声却带着一种故事感和沧桑感,反而成了其独特的魅力。还有些配音演员,他们的声线可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声”,却能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让人过耳不忘。这说明, “不好听”很多时候只是没有被“正确地”欣赏 。就好像一幅抽象画,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领会其美感。我们能不能少一点批判,多一点尝试去发现其中可能蕴含的独特韵味?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我们发明一个多么巧妙的词语去取代“不好听”,而在于我们 如何带着共情与尊重去面对每个独立的个体 。声音不好听的人,他首先是一个人,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情感,有他的价值。他的声音,只是他众多特征中的一个,而且往往是他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控的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开那些带有偏见的审视,用平常心去交流,用真诚的心去聆听。

所以,我给出的最终答案,其实有点“反高潮”: 最好的“称呼”,往往是无须提及,无须特意强调 。就让他的声音,自然地成为他表达的一部分,而不必单独拎出来,放大检视,更不该成为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如果非要形容,请用那些带着善意和尊重的词汇,比如“独特”、“有辨识度”,甚至只是“他/她说话的声音”。因为真正的尊重,不是去给差异寻找一个漂亮的遮羞布,而是从心底里,接纳并欣赏这份差异的存在。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吧”就能总结的,而是一种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言行中去实践的,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这份对待他人的柔软,其实也折射着我们自己内心的丰盈和成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