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组那会儿,我真是战战兢兢,把“你好”、“谢谢”、“麻烦了”当成了保命三件套。而这其中,最让人头疼、最考验情商的,莫过于那个悬在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落地的称呼——到底, 研究生都怎么称呼学姐 ?
你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问题?天真了。这背后,可是一部包含了权力结构、人际关系、个人性格和实验室文化的微缩版《甄嬛传》。叫错一个字,轻则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重则可能直接影响你未来几年的科研生活质量。
咱们先从最基础、最不会出错的那个说起: 学姐 。

这两个字,简直是所有研究新生小白的“新手保护期”专用词。当你对实验室里的一切都还懵懵懂懂,看谁都像大佬,分不清谁是博后谁是博五的时候,一句甜甜的“学姐”,绝对是安全牌。它自带一种尊敬和谦卑,明确地亮出了你的身份——“我是新来的,我啥也不懂,求带求罩”。
但,“学姐”这个词的保质期,其实很短。
一直这么叫,叫上个一两个月,你就会发现问题。它太……“普适”了。普适,就意味着疏远。当整个实验室的新人都这么叫的时候,你在这位学姐眼里,就只是面目模糊的“新来的小A/小B/小C”。你想跟她请教个实验细节,想让她帮你看看论文逻辑,这种泛泛的称呼,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
所以,进阶的第一步,是学会区分和使用 师姐 。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学姐”可以是任何比你年级高的女性,隔壁实验室的、楼上课题组的,甚至是你本科社团的,都能算。但“ 师姐 ”,这个词带着一种“师门”的烙印。它特指和你同一个导师、同一个课题组的直系前辈。
这个称呼一出口,分量立马就不同了。它在宣告:“我们是自己人”。在跟导师汇报工作,提到某位前辈时,说“我请教了一下王 师姐 ”,就比“我问了一下王学姐”显得更得体、更专业。这是一种内部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在一些传统风气比较浓厚的课题组,直呼“师姐”是规矩,是尊重。
当然,如果你对着一个跟你完全不搭边的前辈叫“师姐”,那场面就有点……嗯,强行攀关系的意思了,慎用。
好了,当你已经顺利地在组里存活下来,开始和前辈们混得脸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因为你会发现,实验室里的称呼,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最常见的变体,是“ X姐 ”或者直接叫名字。
比如,一位姓张的师姐,大家可能会叫她“张姐”。一位叫李静的师姐,关系近的可能会叫“静姐”,甚至是“静静”。这种称呼的转变,往往是一个信号,一个你被正式接纳进这个小圈子的信号。
什么时候可以这么叫?这玩意儿可没个标准答案,全靠你的“眼力见儿”。
你得观察。观察组里其他跟这位师姐关系好的同门是怎么叫的。如果大家都叫“芳姐”,你还一口一个“周师姐”,就显得特别生分,像个外人。你得感受。如果这位师姐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经常和你开玩笑,吃饭聊天,那也许就是时候可以尝试更亲近的称呼了。当然,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最好是在私下、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在微信上,可以试探性地发一句:“谢谢芳姐啦!”看看对方的反应。
这个过程,微妙得就像一场社交探戈,你进一步,我退一步,都在试探彼此的舒适区。
但这里面也有雷区。千万别以为所有人都喜欢被叫“姐”。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位师姐,年龄其实比我还小,只是入学早。我刚去的时候毕恭毕敬地叫“学姐”,她第二天就私下找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求你了,别叫我学姐,叫我名字就行,不然感觉自己好老。”
还有的师姐,天生自带一种“大女主”气场,她可能更喜欢你直接叫她的英文名,或者一个酷酷的昵称。强行叫“姐”,反而显得油腻。
所以,终极的奥义是: 看人下菜碟 。
你得迅速判断出眼前这位师姐的风格。她是温婉可人、乐于助人的邻家大姐姐型?还是一心科研、不苟言笑的技术大神型?还是雷厉风行、颇有领导范儿的“准老板”型?
对于前者,亲切的“ X姐 ”或者昵称,能迅速拉近距离。对于中间那种,最稳妥的可能就是一直保持“ X师姐 ”的称呼,这代表了你对她学术能力的尊重,是一种业务上的认可。而对于后者,一个尊重的“ 师姐 ”或者“ X老师 ”(如果她已经开始带本科生或承担一些管理工作),可能比任何花里胡哨的称呼都来得更让她受用。
除了这些,研究生群体里还衍生出了一些充满“梗”文化和江湖气息的称呼。
比如,对于那种学术能力超强,实验做得飞起,文章发到手软的“神级”师姐,大家私底下或者半开玩笑地,可能会尊称一声“ 大佬 ”。“大佬,这数据怎么处理啊?”“求大佬带飞!”这声“大佬”里,充满了崇拜、敬畏,还有一丝丝的“抱大腿”心理。
还有的,会被冠以“ 女神 ”的称号。这个“女神”不一定完全关乎颜值,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优秀。人长得好看,科研做得漂亮,待人接物还特别得体,简直就是实验室里的一道光。叫一声“女神”,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说到底, 研究生怎么称呼学姐 ,这个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那个称呼本身,而是称呼背后所代表的“ 关系 ”和“ 尊重 ”。
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能从最初生疏的“学姐”,到后来带着敬意的“师姐”,再到关系熟络后的“X姐”,最后变成朋友间的直呼其名。每一次称呼的改变,都标志着你们关系的进阶。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以为一句“学姐”就能走天下了。多观察,多感受,用你的高智商,也用你的高情商,去处理这门研究生的“必修课”。
毕竟,在漫长而苦闷的科研生涯里,一个能帮你改PPT、带你做实验、听你吐槽老板的好师姐,那简直是读研幸福感的最大来源之一。而这一切,或许就始于你第一次开口时,那个恰到好处的称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