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妙,妙就妙在它一语道破了我们东方家庭,尤其是华人社会里,那套看似简单实则盘根错节的称谓系统。它可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儿,它背后藏着家族的脉络,流淌着亲情的温度,更裹挟着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那份“规矩”和“人情”。
就拿我家那小妮子来说吧,刚会咿呀学语那会儿,教她叫人,简直比教她认字还费劲。什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什么“姑姑叔叔姨妈舅舅”,一堆堆地往外蹦,有时还串了调、乱了辈分,惹得一家子人哈哈大笑。但我心里清楚,这可不能含糊。特别是说到 女儿的舅舅 和 女儿的舅妈 ,这两位在她生命里,可不仅仅是个亲戚符号那么简单。
先说 女儿的舅舅 ,她 妈妈的亲哥哥或亲弟弟 。在女儿的眼中,他就是那个高高大大、会买零食、有时会陪她疯玩、有时又会板着脸教训她几句的 舅舅 。这个称呼,简单明了,直击重点。但当我们大人教的时候,就得细心点了。比如我家,因为我(指代叙述者,假定为孩子的父亲)是家里的女婿,我的妻子有个亲弟弟。按辈分,女儿要叫他 舅舅 。可我呢,得叫他“小舅子”或者“弟弟”。这多有意思,同一个屋檐下,面对同一个人,我们用的称呼却迥然不同,这不就是家庭称谓的奇妙之处吗?它规定了你与这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框定了你们互动的方式。

我记得,我家女儿刚学叫 舅舅 的时候,总是含含糊糊地叫成“啾啾”,像小鸟一样。那时候, 舅舅 就乐得不行,抱起她就转圈圈,嘴里还模仿着“啾啾啾”。那画面,暖得我心底发颤。你瞧,一个简单的称呼,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血缘,更是童年里那些无忧无虑的笑声,是 舅舅 对小外甥女那份不带任何杂质的疼爱。这种疼爱,不同于父母的责任式付出,它更像是一种随性而发的宠溺,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孩子带来一份特别的慰藉。
再来说说 女儿的舅妈 。她是谁呢?她是 女儿舅舅的妻子 。按理说,女儿得跟着叫 舅妈 。这个称呼,在我看来,更是妙不可言。你想啊, 舅妈 她与女儿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她是因婚姻而融入这个大家庭的。但偏偏,这个“妈”字,让她与女儿之间瞬间拉近了距离,带上了一层母性的温情色彩。我家的 舅妈 ,是个特别细心的人。每次来家里,总能记得女儿喜欢吃什么牌子的糖,喜欢什么颜色的发夹。她会蹲下来,耐心地听女儿讲幼儿园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还会悄悄地给女儿塞个小红包,嘱咐她“自己藏着买喜欢的”。
所以,当女儿奶声奶气地喊出“ 舅妈 ”的时候,那不仅仅是个称呼,它更像是一声亲昵的呼唤,拉近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距离。它传递着一种被接纳、被疼爱的感受。在我们的文化里,“ 舅妈 ”这个称呼,往往寄托着对家庭新成员的欢迎和尊重,也暗示着她在这个家庭里,扮演着一个类似“妈妈”般照顾、关怀的角色。即便她不是女儿的亲妈,这份“妈”字却赋予了她一份特殊的亲情责任和地位。想想看,如果叫“舅舅的老婆”,多生硬、多疏离啊!一个“妈”字,瞬间熨帖了多少情感。
教女儿叫这些称谓,我从来不觉得是种形式主义。相反,我认为它是一种深植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社交艺术和情感教育。它教孩子辨识亲疏远近,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家族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值得被尊敬和爱护的地方。
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家庭,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些称谓可能没那么讲究了。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叫“哥哥姐姐”,或者干脆直呼其名。这种情况我见过不少,身边也有朋友是这样做的。他们觉得,这样更亲近,更没有拘束。我理解这种想法,毕竟亲情的核心是爱,而不是僵化的称谓。
然而,我骨子里还是更偏向于保留这些传统称谓。我觉得,它们就像家族里的一棵老树,枝繁叶茂,每一根枝丫都代表着一份关系,一份故事。当女儿喊出“ 舅舅 ”、“ 舅妈 ”的时候,她不仅仅是在发声,她是在学习识别家族的坐标系。这份识别,关乎她的根,关乎她从何而来,关乎她在家族中的位置。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当一个孩子规规矩矩地叫出这些称谓时,长辈们脸上那种难以言喻的喜悦?那是一种被认可、被尊重的满足感。这种情感的互动,在当今社会,我觉得尤为珍贵。它不光是孩子在学习,大人也在体验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我家婆婆常说:“这孩子嘴甜,懂事儿!”其实,懂事儿的一部分,就是她知道该怎么叫人。
更深层次地看,这些称谓还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汉字的发音组合,它是我们儒家思想里“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一种具象体现。它告诉我们,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当女儿学会了这些,她也就慢慢地理解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规矩,什么是爱。
我曾经和妻子讨论过,如果 舅舅 和 舅妈 年纪和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年轻,女儿还该不该叫“ 舅舅 ”、“ 舅妈 ”呢?我们的答案是:当然要!辈分这东西,它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它是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所决定的。你可以私下里和 舅舅 、 舅妈 很亲近,像朋友一样相处,但让孩子叫对了称谓,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家族秩序的尊重。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逢年过节,一家子欢聚一堂,女儿跑上前去,甜甜地一声“ 舅舅 !”“ 舅妈 !”。那一声,如同春风化雨,瞬间能让整个屋子都暖和起来。 舅舅 会放下手机, 舅妈 会停下手里的活儿,弯下腰,抱抱这个小家伙。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有温度、有烟火气的家庭生活吗?
所以, 怎么称呼女儿的舅舅妈妈 ?答案就是:叫 舅舅 ,叫 舅妈 。这看似简单寻常的四个字,里面蕴藏的是东方家庭几千年的智慧。它在规矩中体现温情,在血缘中链接情感,在称谓中传承文化。它教孩子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如何在庞大的家族图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称呼,不仅仅是为了喊给别人听,更是为了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关于家、关于爱、关于归属感的种子。它会随着孩子成长而生根发芽,滋养她的一生。毕竟,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自己的来处,才更能清晰地走向远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