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进这家公司那会儿,彻底懵了。
面试我的是HR和部门主管,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聊的都是市场、渠道和KPI,满嘴的互联网黑话,我以为自己进了个什么高大上的新农业科技公司。直到入职第一天,主管带我去见大老板。
穿过窗明几净的办公区,绕到后面的生产基地,然后,我就看见了他。那是一台老旧的东方红,轰鸣声震天响,车斗里还装着半截子肥料袋,一个穿着迷彩裤、解放鞋,皮肤晒得跟古铜似的汉子,正从驾驶室里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土,冲我们咧嘴一笑,牙齿在阳光下白得晃眼。

主管凑我耳边小声说:“这就是董事长,李董。”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嗡嗡作响。李…董?董事长?我看着眼前这位,怎么看都像是我老家村口的生产队长。一身泥点子,满手老茧,你对着他喊一声“李董”,不觉得别扭吗?空气都得尴尬得凝固三秒。
这一下,一个堪比“中午吃什么”的世纪难题,就这么砸我脸上了: 开拖拉机老总怎么称呼 ?
你别笑,这真不是个小问题。一个称呼,背后是人情世故,是文化认同,是你能不能在这儿“混下去”的敲门砖。叫错了,轻则让人觉得你这小年轻不懂事,重则,人家直接把你当成“外人”,心里的那扇门,就对你关上了。
直接喊“李总”?我试过。那天在办公室,我拿着份报表毕恭毕敬地递过去,“李总,您看一下。”他从一堆零件图纸里抬起头,眼神有点茫然,好像在琢磨“李总”是谁。旁边一个老员工看不下去了,一巴掌拍我后脑勺上:“叫什么李总,叫李哥!”
李哥 。
这两个字一出来,我豁然开朗。
这声“哥”,简直是通往这类老总内心世界的一把万能钥匙。它一下子就把那种上下级之间冰冷的、公式化的隔阂给融化了。它传递的信息不是“你是我的老板”,而是“我敬你是个前辈,是个带头人”。这帮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创始人,他们骨子里认的,就是这种江湖规矩,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亲近感。他们不需要你用浮夸的敬语去抬高他,他更希望你把他当成一个可以一起扛事、一起流汗的“伙计”。
当然,“哥”也不是随便叫的。你得看场合,看年纪。要是老总比你爹年纪还大,你上去就叫“哥”,那不成占便宜了嘛。这时候,就得用上第二个法宝: 叔 。
“王叔,这批苗子长得真好。”“张叔,拖拉机又出毛病了?我帮您看看。”
一声“叔”,带出来的是家庭式的温暖和尊重。这代表你把他当成长辈,不是那种需要提防的领导,而是可以信赖、可以请教的家长。对于很多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业家来说,公司就是他的家,员工就是他的孩子。你叫他一声“叔”,比叫一百声“董事长”都让他舒坦。
还有一种称呼,更显功力,那就是“ 师傅 ”。
什么时候用?当他亲自上手干活,并且在教你东西的时候。我亲眼见过我们李董,哦不,李哥,挽着袖子修理一台坏掉的播种机,几个新来的大学生围在旁边,他一边拧螺丝一边讲解原理。这时候,一个聪明的实习生脱口而出:“师傅,这个地方我还是不太懂。”
“师傅”这两个字,简直是绝杀。它直接命中了这类老总最核心的价值观: 实干为王,技术为尊 。你承认他是“师傅”,等于承认了他的专业能力,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别人觉得他是个只会发号施令的空架子。你这一声“师傅”,是发自内心地认可他赖以起家的本事,他能不高兴吗?当场就把那实习生当亲徒弟带了。
所以你看, 开拖拉机老总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一个情商和观察力的综合考验。
你不能用在写字楼里学来的那套职场法则生搬硬套。在这里,什么“向上管理”、“赋能”、“闭环”都得先放一边。你得先学会“接地气”。什么叫接地气?就是脱下你的皮鞋,换上解放鞋,能跟他一起蹲在田埂上抽袋烟,聊聊今年的雨水和收成。
他们的江山,不是在PPT里画出来的,是在拖拉-机的履带下,一寸一寸压出来的;他们的权威,不是靠头衔和办公室大小来建立的,是靠着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带着大家一起把口袋挣满建立起来的。他们是纯粹的 实干家 。
对于这样的实干家,任何虚头巴脑的称呼都是一种冒犯。你叫他“X总”,他听着就像在听别人家的故事。你得用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有人情味的词儿去喊他。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新人来了,先别急着开口。潜伏、观察、模仿。看看那些公司的元老、老师傅们是怎么叫他的,跟着学,准没错。这是职场生存法则,在这儿,更是融入的必修课。
说到底,称呼只是一个表象,核心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和尊重他的价值观。你得明白,那台轰鸣的拖拉机,不是他的什么个人爱好,那是他的办公室,是他的指挥所,甚至是他精神世界里的“王座”。他坐在上面,心里才踏实,才觉得自己脚踩着大地。
所以, 开拖拉机老总怎么称呼 ?
别再纠结于那些冰冷的头衔了。试着从一声“哥”,一声“叔”,或是一声“师傅”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你放下身段,真正走进他们世界的开始。
下次再遇到这种难题,别慌。先递根烟,聊聊今年的收成,称呼,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