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90后00后怎么称呼他?从“哥”到“老师”的职场称谓变迁

我跟你讲,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就在上周,我们部门来了个00后实习生,小姑娘,眼睛又大又亮,看谁都一脸天真。老大,一个奔四的70后,背着手溜达到她工位旁,笑呵呵地问:“小张啊,感觉怎么样,还适应吧?”

空气,在那一刻,仿佛凝固了。我跟旁边的90后同事,眼神在空中高速交换了三百回合,心里都在替小姑娘捏把汗。

揭秘!90后00后怎么称呼他?从“哥”到“老师”的职场称谓变迁

她会怎么叫?

“李总” ?太正式,太疏远,一股子国企风,瞬间能把我们这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假象撕得粉碎。

“老板” ?有点江湖气,而且那是我们私下吐槽或者关系特别铁的时候才敢用的词,一个新人,这么叫,胆子也太肥了。

“哥” ?这曾是我们90后行走江湖的万金油。一声“X哥”,既拉近了距离,又保留了尊敬,还能显得自己特懂事儿。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这声“哥”听起来越来越油腻,尤其从一个00后嘴里喊出来,总感觉下一秒他就要给你递根华子。

我们屏息以待。

只见小姑娘抬起头,眨了眨那双大眼睛,脆生生地说:“谢谢 李老师 ,我觉得挺好的,大家对我都很照顾。”

“老师”……

我和同事的眼神再次交汇,这次是恍然大悟,外加一丝丝“我们老了”的沧桑。

没错, “老师” ,这个曾经专属于三尺讲台的称谓,如今已经以一种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当下的职场,成了90后、尤其是00后们面对“他”——那个比自己年长、职位更高、或在某方面更具经验的男性——的头号安全牌。

为什么?

这背后,哪是那么简单的代际差异,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权力游戏和边界感拉锯战。

想当年,我们90后刚进社会那会儿,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一代。前辈们教导我们,要“有眼力见儿”,要懂得“人情世故”。于是,我们学会了用一声声甜甜的 “哥” “姐” 来破冰,试图融入那个由70后、80后构建的、还残留着传统人情社会余温的职场。这声“哥”,是我们递过去的投名状,是小心翼翼的试探,是我们试图将冷冰冰的上下级关系,伪装成温情脉脉的“兄弟情谊”的努力。

但00后,他们不玩这套了。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是在一个更加注重个体、强调边界、解构权威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打心底里,对那种虚头巴脑的“关系学”感到生理性不适。叫“哥”?凭什么?我跟你又不熟,论血缘你也不是我哥。这种带有亲密捆绑嫌疑的称呼,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冒犯,一种对个人空间的侵入。

“老师” 这个词,简直是天才般的发明。

你看,它首先表达了尊敬。我称呼你为“老师”,是认可你在专业能力或经验上的领先,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纯粹的业务崇拜,与你的年龄、职位、权力大小无关。这就把职场关系拉回到了一个非常纯粹的维度: 能力

其次,它完美地维持了 边界感 。老师和学生,关系清晰,职责分明。我向你请教,你为我解惑,我们之间是知识的传递,而非情感的捆绑。下班之后,我不用因为叫了你一声“哥”就得陪你喝酒撸串,你也不用因为我叫了你一声“哥”就得对我“多加关照”。清清爽爽,互不亏欠。

最后,它极其安全。叫“总”太谄媚,叫“哥”太油腻,直呼其名太冒犯,叫英文名又显得太装(尤其在非外企)。“老师”则像一件万能的防弹衣,无论对方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听到这个称呼,谁也挑不出错来。谁会拒绝被人当成“老师”呢?这简直是新时代的职场政治正确。

所以你看,从 “哥” “老师” 的转变,背后是话语权的悄然转移。我们90后当年是想方设法“融入”他们,而00后则是大大方方地“定义”我们。

当然,称呼的江湖远不止于此。

在某些更“潮”的互联网大厂,大家热衷于互相叫 英文名 或者 花名 。一声“Kevin”“Tony”,仿佛瞬间置身于硅谷,人人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但这层“平等”的外衣下,汇报线依然清晰得像手术刀划开的口子。叫着“Hi,Jack”,转头可能就要因为一个数据没对上而被批得体无完肤。这种称呼,更像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行为艺术,大家心照不宣地演着一出“我们没大没小”的戏码。

更有趣的是私下里的称呼。

在微信群里,公开场合,他可能是 “X总” ,是 “老板” 。但只要拉个没有他的小群,他的称呼立刻就能放飞自我。从他外貌特征衍生出的“胖虎”“地中海”,到根据他某些奇葩行为总结的“画饼大师”“甩锅侠”,甚至是基于他名字的谐音梗……这些才是年轻人真正赋予“他”的、带着情绪和温度的标签。

这种称呼的“分裂”,恰恰是当代年轻人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划下的一道清晰的楚河汉界。工作场合,我可以扮演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的“打工人”,用“老师”这种标准化的称呼来武装自己。但回到属于我的精神自留地,我有权利用我的方式去解构你,去定义你。

而当这个“他”脱离了职场,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一个遥远的偶像时,90后和00后的称呼方式就更加天马行空了。

我们90后追星,还带着点仰望的姿态,叫一声“偶像”“XX男神”。而00后,乃至95后,他们更喜欢把“他”拉下神坛。他们会叫自己喜欢的男明星 “老公” ,这是一种占有式的亲密;也会叫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偶像 “儿子” “崽崽”,这是一种养成系的母爱(或父爱);他们还会根据偶像的特点,创造出无数个只有粉丝圈才懂的黑话昵称,比如“人间香奈儿”“内娱活菩萨”等等。

在这里,“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成了一个可以被随意“把玩”、被赋予各种情感投射的符号。这种称呼方式的背后,是粉丝经济的逻辑,也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情感连接的极度渴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的崇拜,而是希望与“他”建立一种更私密、更平等、甚至是由自己主导的“关系”。

说到底,“90后00后怎么称呼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切片之一。

它折射出 权力结构 的松动, 个体意识 的崛起,以及 人际关系 的重塑。

每一个称呼的背后,都藏着一句潜台词。

“X总” ,是说:“我承认你的地位,但我们保持距离。”

“哥” ,是说:“我愿意和你拉近关系,希望你能罩着我。”

“老师” ,是说:“我尊重你的专业,但我们仅限于工作。”

“老公” “儿子” ,是说:“你是我情感消费的一部分,我来定义你。”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当称呼发生改变时,意味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那个论资排辈、靠人情维系的旧时代,正在被一个更注重能力、更强调边界、也更原子化的新时代所取代。

所以,你今天,想好怎么称呼他了吗?

这不仅仅是一个礼貌问题,更是一个站队问题,一个关乎你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里自我定位的哲学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