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喊他X院士的时候,空气都凝固了。真的,不是夸张。整个控制大厅,几十号人,瞬间的寂静能让你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带我的师傅,一个平时大大咧咧、敢在饭桌上拍桌子的老兵,狠狠地从背后捅了我一下,那力道,差点把我捅进显示器里。他压着嗓子,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找死?”
那时候我刚毕业,一腔热血,满脑子都是书本上的规矩和对“大人物”的敬畏。在我眼里,他是院士,是项目的总负责人,是挂在墙上的那种传奇。所以,用他最尊崇的学术头衔来称呼,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在这里,在那片由代码、图纸和冰冷金属构筑的王国里,最没用的,就是那些印在名片上的虚衔。

那么,我们,这些一辈子和钢铁、电路、推进剂打交道的 军方工程师怎么称呼他 ?这问题,本身就问得有点外行。因为答案从来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幅随着场景、情绪和亲疏远近不断变换的图景。
在最正式的评审会、汇报会上,尤其是当有“外面”的领导列席时,司仪会用标准的播音腔念出:“下面,有请我们的 总师 ,X总,为大家介绍项目进展。” “ 总师 ”,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称呼。它剥离了学术上的光环,也淡化了行政上的级别,剩下的,是纯粹的、唯一的、对这个庞大系统负总责的技术身份。这是他的“公章”,盖在所有关键文件上,也烙在每个项目成员的心里。
可一旦关上门,进入了只有自己人的“战时状态”,这两个字就显得太生分了。
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在攻坚克难、连轴转了几个通宵之后,大家嘴里念叨的,是“ 老总 ”。
“ 老总 又不睡觉了,你们看,他办公室灯还亮着。”
“这组数据不对,赶紧的,拿去给 老总 瞅一眼,他那眼睛毒着呢。”
“别慌,天塌不下来,有 老总 顶着。”
这个“老”字,不是年龄,是资历,是依赖,是定海神针。喊出这两个字的时候,语气里带着一点心疼,一点敬佩,还有一种“我们跟着你”的绝对信任。他就像一个大家长,虽然严厉到近乎苛刻,会因为一个小数点错误把你骂得狗血淋头,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那个最后会兜底的人。我见过他为了一个关键部件的瑕疵,穿着白大褂,半个身子探进油腻的设备舱里,和最年轻的技术员一起排查,满手的机油。那一刻,他不是院士,不是领导,他就是“ 老总 ”,一个带着大家冲锋陷阵的老兵。
当然,还有更“野”的叫法。
在私下里,几个相熟的、跟他一起从项目预研阶段就啃硬骨头的老伙计,会半开玩笑地叫他“ 那个男人 ”。
“这事儿,我看只有 那个男人 能拍板了。”
“你觉得 那个男人 会同意这个方案吗?太冒险了。”
这个称呼,带着点神秘,有点传奇色彩,甚至有点“玩梗”的意思。它把一个具体的人,抽象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符号,一个解决最终幻想的“Key person”。这背后,是无数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他带着团队奇迹般完成之后,沉淀下来的集体记忆。他成了某种衡量标准,某种信念本身。
而对于我们这些小字辈,最怕听到的,其实是他的代号。在内部通讯和高度保密的文件里,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冰冷的编号:“ 01号 ”。
每当“ 01号 指示”或者“来自 01号 的指令”出现在屏幕上,所有人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这意味着,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节点,不容许任何一丝一毫的差错。 01号 ,代表着绝对的权威,是这个庞大战争机器的最强大脑。这个代号背后,是国家意志,是民族的期盼,是沉甸甸的责任。它没有感情,只有精准和决断。
所以,你看, 军方工程师怎么称呼他 ?
他是发布会上不苟言笑的“ 总师 ”;是深夜实验室里和我们一起吃泡面的“ 老总 ”;是技术迷宫里那个终极的“ 那个男人 ”;也是发射倒计时里那个最冷静、最不容置疑的“ 01号 ”。
这些称呼,像一层层的光环,也像一道道的枷锁,共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复杂而立体的形象。他是一个具体的人,会疲惫,会发火,会在问题解决后露出难得的笑容。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整个项目的 灵魂人物 ,是几十万个精密零件能够协同运转的中枢神经。
我后来再也没叫过他“院士”。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在解决了一个困扰团队三天三夜的技术瓶颈后,红着脸,跟在他身后小声地叫了句:“ 老总 ,问题搞定了。”
他停下脚步,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不再是探照灯,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长辈看到子侄辈终于长进了一点的欣慰。他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成了这个伟大集体里,一个真正的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