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当我隔着屏幕,或是从亲友口中听到“方舱”二字,心头总会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那是一个巨大的、临时的,却又承载了太多生命与希望的特殊空间。而身处其中的 方舱服务人员 ,他们又该被我们怎样称呼呢?简单的一句“大白”,真的足以概括所有吗?这问题,像一根扎在我心头的刺,时时提醒着我,语言的贫瘠在面对真情与牺牲时,显得多么苍白。
我常常回想起疫情最吃紧的关头,那座城市,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街巷空荡荡的,唯有救护车的警笛声,时不时地撕裂夜幕。但在那些高耸的方舱里,在那些临时搭建的隔板后,却有着另一番景象。那里,人声鼎沸,病痛与恐惧交织,但也伴随着微弱的希望和无数的坚持。而维系这一切运转的,正是那些身披白色防护服、面罩被雾气模糊了视线的人——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方舱服务人员 。
“大白”,这个词,曾一度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它简单、直接,带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形象地勾勒出了那身辨识度极高的装备。可我总觉得,这称呼,像一层薄薄的膜,虽然能让人一眼认出,却也无形中遮盖了太多。它把形形色色、背景各异的人,都笼统地归结为一个符号。在我看来,他们何止是“大白”?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子女、是学生,是医生、是护士,是保安、是保洁,是社工、是志愿者,甚至,是那些被紧急征召、临时受训的普通市民。他们摘下防护服,褪去“大白”的标签,也只是茫茫人海中,每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庭牵挂的普通人罢了。

我曾听朋友讲起,他被隔离在方舱时遇到的一个“大白”。那人个子不高,声音沙哑,每天负责分发饭菜和药品。有一次,朋友心情跌到谷底,食不下咽。那个“大白”没有多言,只是默默地在送餐后,悄悄放了一小包饼干在他床头,还用笔在包装上歪歪扭扭地写了句:“吃点,会好的。”那一刻,朋友的眼眶瞬间就红了。他说,那包饼干,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你看,这仅仅是“大白”能概括的吗?这里面,分明透着一股 人情味 ,一种超越职责的 温情 ,一种发自内心的 关怀 。
再想想那些冲锋在前的 医护人员 。他们是方舱的主心骨,诊断、治疗、抢救,每一步都事关生死。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浸透衣衫,勒痕遍布脸颊。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是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有多少人是带着自身的病痛在坚持?他们的专业素养,他们的职业操守,在方舱那种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得到了最极致的体现。称他们为“抗疫英雄”,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个英雄的称谓,同样显得过于宏大,有时反而冲淡了他们作为“人”的真实感受与付出。
还有那些 志愿者 ,他们或许没有医学背景,但他们搬运物资、维护秩序、心理疏导,做着各种看似微小却不可或缺的工作。他们可能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有退休的大爷大妈,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有平日里西装革履的白领。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仅仅是凭借着一份朴素的 责任感 和对同胞的 同情心 ,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志愿者,他原本计划春节和女朋友去旅行,疫情突发,他瞒着家人报名去了方舱。他说,看着新闻里那些无助的眼神,他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这种 无私奉献 的精神,又该用何种称谓来铭记?“志愿者”这个词虽然准确,但似乎仍少了点什么,少了点对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褒奖。
那么,究竟 方舱服务人员怎么称呼 才最恰当呢?
或许,我们不必追求一个统一的、普适的、一劳永逸的称谓。因为他们的身份太多元,他们的贡献太广泛,任何单一的标签都显得捉襟见肘。
我更倾向于一种 多元化、个性化的尊重 。
我们可以称那些具备医疗资质的为 “方舱医护” ,这既凸显了他们的专业性,又指明了工作的特定场所。对于那些非医疗专业,但提供各项保障服务的,我们可以称其为 “方舱保障人员” 或 “方舱支持人员” ,这更精准地描述了他们的职能。而对于那些自愿前往,不计报酬付出的,则可以继续沿用 “方舱志愿者” ,并在言语中多一份由衷的敬意。如果遇到具体的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不妨直接称呼他们的姓氏加上“老师”或“同志”,比如“张老师”、“李同志”,这是一种更直接、更富有人情味的 个人化称谓 。
有时候,称谓的意义,远不止是字面上的几个词。它承载着我们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对这份付出的认可,对这份牺牲的感恩。当我们将那些方舱里忙碌的身影,简单地概括为“大白”时,我们是不是也无意中,剥夺了他们作为“个体”的鲜活性?是不是也忽略了他们口罩下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以及那防护服包裹下,同样跳动着的心脏?
我希望,当我们再次谈及他们时,能带着一份 更细腻、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那层白色的外衣,更应该透过那层外衣,看到里面那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他们的汗水,听到他们的喘息,感受到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更多时候,是 人性的光辉 在极端环境下的闪耀。是他们在病人最绝望的时候,递上的一杯热水;是他们在孩子哭闹时,讲的一个小故事;是他们在深夜巡查时,给予的一个安心的眼神。这些细微之处,才是真正让方舱从一个冰冷的隔离点,变得有温度、有力量的关键。
疫情虽然渐渐远去,但那些在方舱里度过的日子,那些 方舱服务人员 的身影,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他们不是无面孔的符号,他们是我们社会肌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抗击灾难的 见证者 和 参与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所以,下一次,当你脑海中浮现出方舱的画面,想起那些曾为我们守护健康、传递希望的人,请在心中,为他们找到一个更贴切、更有温度的称呼。或许,那个称呼,不必是一个固定的词汇,而是一份发自肺腑的 尊重 ,一份深藏于心的 感恩 。这份尊重和感恩,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真挚、更持久。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服务人员”,他们更是我们共同的 守护者 ,是我们心中永远的 逆行英雄 。那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一群值得我们用最真诚的方式去表达谢意和敬意的人。他们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但他们的奉献,我们却不能忘记,也永远不该忘记。我们欠他们一声恰如其分的称谓,更欠他们一份永不褪色的记忆与情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