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人与人的称呼啊,真是门大学问,尤其在公司里头,那更是处处是“雷”,步步得小心。你想想看,一个岗位,明明有正儿八经的职称,可到了大家嘴里,却能变出千百种花样。而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那些在格子间里,你究竟该 公司的设计人员怎么称呼 ,才算得上既得体又尊重,不至于让人心里膈应。
我跟你说,这个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这么多年在职场摸爬滚打,看着各色人等,如何称呼那群搞设计的朋友们,真是五花八门,有让人拍案叫绝的,也有让人忍不住翻白眼的。最直接、最官方的,当然就是 设计师 。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专业范儿,没错,他就是设计师,搞设计的,这没毛病。再细分一点,比如做界面的,叫 UI设计师 ;搞用户体验的,叫 UX设计师 ;做宣传海报、品牌VI的,那是 平面设计师 ;要是产品外形、结构都得他操心,那叫 工业设计师 ;甚至还有 空间设计师 、 服装设计师 、 产品设计师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职称,用这些称呼,绝对错不了。这是最稳妥,也最能体现专业性的叫法。
可人啊,总喜欢“化繁为简”,或者说,带着那么一点点,怎么说呢,随性?或者,甚至是那么一丝丝,不自觉的“轻视”。这就引出了很多非正式的称谓。比如,最常见,也最让设计同行们诟病的,就是那个词儿—— 美工 。哎哟喂,每当我听到有人把“设计师”称为“美工”,我这心里头就替他们(设计师们)一紧。这词儿,它到底怎么就成了某些人心里的“通用替代品”了呢?

在我看来,“美工”这个词,它简直就是历史的遗留,是那个审美意识还没完全觉醒、设计行业还没完全独立的年代的产物。那时候,设计可能真的只是“美术工人”的活儿,只是对现有内容进行一些表面的美化、修饰。可现在呢?时代变了,兄弟姐妹们!现在的 设计师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 UI设计师 、 UX设计师 、 产品设计师 ,他们哪里仅仅是“美化”那么简单?他们得懂用户心理,得会分析数据,得研究竞品,得平衡商业需求与用户体验,得考虑技术实现难度,甚至还得参与产品策略的制定。他们不只是“画图的”,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人,是创造价值的人!他们的工作,从概念生成到最终落地,涉及到太多的思考、太多的逻辑、太多的专业知识。他们构建的是一个产品的灵魂,是用户与产品对话的桥梁。你简单一句“美工”,听起来就像是把一个建筑师称为“搬砖的”,把一个大厨称为“烧火的”。这感觉,简直是把人家多年学习的专业知识、付出的心血和脑力劳动,一瞬间就给矮化了,贬低了。你说,换了你,你乐意吗?
所以啊,如果你想体现对同事的尊重,麻烦把那个“美工”二字,彻底从你的词典里划掉吧。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或者面对客户的时候,这种称呼简直是自降身价,也让外部对整个团队的专业度产生怀疑。我见过不止一个设计师朋友,听到这个词,脸色瞬间就垮下来,但出于职场礼仪,又不好当场发作,那种憋屈劲儿,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当然,除了 美工 这个“雷区”,还有些称呼,虽然不至于贬义,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比如,直接叫“小X”,这在私下里,关系好的朋友之间,可能没啥。但如果对方比你年长,或者在团队里是资深人士,你还这么叫,多少就显得有点轻佻。或者,干脆直接叫“画图的”,这比“美工”可能稍微好点,但依然没能体现出设计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可不只是“画图”,更是“思考图”、“解决问题图”。
那,究竟怎么称呼,才算是恰到好处呢?
首先, 最保险的,永远是叫对方的正式职称。 如果你确定他是 UI设计师 ,那就叫他“小王UI”,或者“王工”——“工”字辈在某些行业里,也是一种尊称,代表着工程师、技术人员,设计师也算得上是创意工程师。如果你不确定具体的细分领域,一句“王设计师”,绝对没错,大方得体,专业感十足。
其次, 看语境和公司文化。 有些公司文化比较扁平,大家习惯直呼其名,或者在名字后面加个“哥”、“姐”,这也没问题。比如,“王哥”、“李姐”,这透着一股亲切劲儿,也代表了职场里的人情味儿。但即便如此,当涉及到对外沟通,或者正式汇报时, 设计师 这个称谓,依然是最佳选择。
再者, 如果关系特别好,或者想开个玩笑,偶尔来点儿“花式”称呼也未尝不可。 比如,我认识一个产品经理,跟他们团队的设计师关系铁得很,私下里会开玩笑叫“视觉总监”、“审美担当”。这种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高度认可的称呼,是在特定关系下才能成立的,它背后是你对对方能力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不是那种随随便便、不走心的“美工”能比的。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小秘密,旁人听了,也知道这是一种亲昵,而非贬低。
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场景:新来的项目经理,第一次跟设计团队开会,介绍团队成员时,把两位资深的 UI设计师 称为“我们部门的两位美工”。当时会议室里空气瞬间凝固,两位设计师的脸色,那叫一个精彩,青一阵白一阵的。散会后,一位资深设计师私下找到我,语气里带着压抑的愤怒:“你听听,他叫我美工?我做了十年UI,从用户研究到原型交互,再到视觉呈现,我哪一点是美工了?”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个不恰当的称谓,能对一个专业人士造成多大的心理冲击和不被认可的挫败感。这个事件后来在团队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甚至影响了项目经理和设计团队之间的协作氛围,后来他不得不找机会私下道歉并纠正称呼,才慢慢修复了关系。
相反的例子也有。我有个朋友,从实习生时期就跟着一位产品总监。总监一直称呼他“小李设计师”,从不懈怠。哪怕后来小李成了团队骨干,总监依然会很认真地在会议上介绍他:“这是我们 产品设计师 李明,这次方案主要由他负责。”这种持续的尊重,让小李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觉得自己的专业得到了肯定,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觉得值。
所以啊, 公司的设计人员怎么称呼 ,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排列组合问题,它背后藏着的是对职业的理解,对人格的尊重,以及一个团队,甚至一家公司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认识到,设计行业早已不是那个只知道“修修补补”的附庸,它是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品牌价值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他们是 创意工作者 ,是 问题解决者 ,是 美学与功能的平衡者 。
下一次,当你开口想要称呼那群坐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着光标、充满着线条和色彩的同事时,请你稍微停顿一下,想一想,你脱口而出的那个词,是否真的能准确地传达出你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记住,一个准确而得体的称谓,是建立良好职场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对所有 设计人员 辛勤付出最起码的认可。不要吝啬那句“设计师”,或者“某某工”,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承载着对专业精神的敬意,对劳动成果的肯定,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说到底,不就是希望在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里,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搞创作,做产品,一起把公司的事业推向更好的未来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