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文艺要怎么称呼?告别土味,让文化活动真正活起来

这问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一个名字而已,至于吗?至于。太至于了。一个称呼,就像一个人的名字,它不仅是个代号,它是你递出的第一张名片,是你释放的第一个信号,是所有故事开始的那个引子。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功利又高效的场域里,一个称呼,能直接决定一场活动的生死,或者说,决定它在员工心里,是“天呐,又来占我下班时间了”的累赘,还是“哦?这个好像有点意思”的期待。

咱们先来盘盘那些一听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名字。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文艺汇演”。听听,这六个字,是不是自带一股陈年灰尘味儿?画面感瞬间就来了:一个临时搭建的、灯光昏暗的舞台,背景是红底黄字的巨幅喷绘,主持人穿着亮闪闪的廉价绸缎,用着上世纪播音腔高喊“下面请欣赏由财务部带来的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哪是文艺?这简直是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这种称呼,骨子里的“爹味儿”和形式主义扑面而来,它传递的信息是:这是一项任务,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审阅,你的参与,是为了“展示风采”,是为了给领导看的。年轻人,跑还来不及呢。

还有一类,叫“员工才艺秀”。稍微洋气了一点点,但本质没变。一个“秀”字,依然充满了表演和被评判的意味。它预设了一个舞台和一群观众,它强调的是“才艺”,仿佛没有点能拿得出手的绝活,你就不配参与。你觉得,一个天天琢磨代码的程序员,或者一个跟客户斗智斗勇的销售,会对“第二届‘我们都是追梦人’员工风采大赛”提起多大兴趣?他们下班后只想瘫着,或者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待会儿,而不是再上另一个“班”,去表演自己其实并不那么热衷的“才艺”。

企业中的文艺要怎么称呼?告别土味,让文化活动真正活起来

所以, 企业中的文艺要怎么称呼 ?这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在问:我们到底想通过这些活动,构建一种什么样的 企业文化 ?我们希望员工之间产生什么样的连接?

我的观点是,别再用“文艺”这个宏大又有点过时的词去框定了。扔掉那些带着表演性质和汇报性质的称呼。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场域”,是营造“氛围”,是提供“可能性”。名字,就得从这个思路出发。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放松、社交、找到同类,那就往“社群”和“兴趣”上靠。

你可以叫它 「兴趣部落」 。这个名字一听,就没有上下级,没有KPI。它暗示着这是一群基于共同爱好聚集起来的人,是平等的、自由的。摄影部落、撸猫部落、剧本杀部落、威士忌品鉴部落……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生态,公司要做的只是提供一点点资源支持和引导。大家因为“喜欢”而不是“任务”聚在一起,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或者叫 「灵感实验室」 。这个名字更酷,带点极客范儿。它暗示着这里欢迎一切新奇的、未完成的、甚至有点古怪的想法。可以是读书分享会,但我们不叫读书会,我们叫“思想漫游”;可以是一场电影放映,但我们叫“光影夜谈”;甚至可以是一场“失败经验分享会”,主题就叫“我搞砸了,但是…”。你看,“实验室”这个词,天然就消解了“成功”的压力,鼓励的是尝试和过程。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创新、传递公司价值观,那就往“共创”和“体验”上靠。

别搞什么“企业文化知识竞赛”了,求求了。谁有空去背那些打印在A4纸上的教条?你可以办一场 「品牌故事会」 。邀请公司的元老,或者某个关键项目的产品经理,不用PPT,就像炉边谈话一样,讲讲当年创业的窘迫,讲讲某个产品功能是为了解决哪个用户的具体痛苦而诞生的。这比任何生硬的口号都更能传递公司的 价值主张

也可以叫 「创想家沙龙」 。定期一个下午,没有特定主题,任何人都可以上来分享最近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设计,甚至是在旅行中的一次奇遇。重点不是产生什么具体的业务成果,而是让不同部门的人,有机会看到彼此的“另一面”,让思想的火花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碰撞。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滋养创造力的土壤,也是塑造独特 品牌形象 的无形资产。

如果你想做得更深,触及员工的内心,那就往“精神”和“成长”上靠。

我见过一家公司,他们内部有个空间,不叫活动室,叫 「精神角落」 。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地开放,里面有黑胶唱片机、有懒人沙发、有各种小众杂志。你可以去那里发呆、看书、听音乐,没人打扰你。偶尔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分享,比如“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冥想入门”。这已经超越了普通 员工活动 的范畴,它在为员工提供一种情绪价值,一种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商业社会里,稀缺的喘息空间。这种活动,塑造的是员工发自内心的 归属感

还有个朋友的公司,他们搞了一个内部播客,名字叫 「思想发酵罐」 。每期邀请一位同事,聊他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人生故事。没有主持人,没有脚本,就是最真实的对话。这个名字就特别妙,“发酵”,意味着需要时间,意味着过程比结果重要,意味着好的思想是慢慢“酿”出来的。它传递出一种耐心和尊重,让每个参与者都感觉自己是被认真倾听的。这,才是真正触及 精神内核 的文化建设。

说到底,企业中的文艺,或者说文化活动,它的称呼,是公司价值观的一面镜子。你是把员工当成需要管理的“资源”,还是当成一个个鲜活的、需要被尊重的“人”?你是想打造一台精密的、不出错的机器,还是想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允许犯错的热带雨林?

一个好的称呼,应该像一个秘密花园的钥匙,它不会大张旗鼓地嚷嚷“快来看我多好多棒”,而是低声说:“嘿,这里有点好玩的东西,要不要进来看看?”它应该是有趣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它应该把定义权和参与感,还给员工自己。

所以,别再纠结“文艺”这个词了。忘掉它。去想想你的同事们,那些在工位上或严肃、或疲惫、或专注的面孔背后,藏着怎样一颗颗渴望连接、渴望趣味、渴望被理解的心。然后,给他们一个配得上那份渴望的称呼。

别再用一个油腻的称呼,毁掉一群有趣的灵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