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站在门口,接过那份带着热气的餐点,或沉甸甸的包裹,我心里总要嘀咕一下:这位穿梭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朋友,我到底该怎么称呼他才最合适?尤其是当你知道,或者猜到,对方是 台湾人 在送快递的时候,这份纠结就更深了一层。不是我矫情,也不是刻意寻章摘句,而是觉得,这小小的称谓里,藏着我们对一份职业的理解,对个体差异的尊重,甚至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微妙体察。你说,这事儿不值得好好聊聊吗?
我见过太多人,包括我自己,张口就是一句响亮的“ 小哥 !”在大陆,这几乎成了默认的行业 称谓 ,带着点不经意的亲近,又不会显得过分冒犯。你看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或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汉子,一身醒目的工服,风尘仆仆。叫一声“小哥”,似乎一下子就把那层陌生感敲开了缝隙。可如果,我面前这位 快递员 ,他身上带着一股不太一样的气质,口音里也透着那么一点软糯,是 台湾人 ,那这“小哥”二字,是不是就有点儿“大而化之”,甚至隐约透着一丝格格不入呢?
我不是 台湾人 ,但身边有 台湾 朋友,他们聊起在大陆的生活,偶尔会提到这些细枝末节。他们说,在 台湾 ,大家叫 外送员 (也就是快递员或外卖员)通常不会直接喊“小哥”。更多时候,可能就是一句“你好, 辛苦了 !”或者如果知道姓氏,会客气地唤一声“陈先生”、“李小姐”。那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礼貌,是建立在保持一定距离基础上的。不是不热情,而是 台湾 社会习惯了这种“温文尔雅”的交往模式。所以,你一上来就用大陆的“ 小哥 ”去招呼一个 台湾 背景的 外送员 ,他听了,或许不会表现出什么,心里头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你亲切?还是觉得有点唐突?

这真的不是小题大做。想想看,当我们在 台湾 旅游,走进便利店,店员对你道声“谢谢光临”,那种轻声细语,是不是也让你感受到了某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样的道理,当一个 台湾人 为了生计,在这个奔流不息的大陆城市里,风里来雨里去地送着快递,我们给他们一份 称谓 ,这份 称谓 ,就承载了我们的心意。
那么,究竟该如何 称呼 才好呢?我的经验是,能不直接称呼,就少直接称呼。比如说,像 台湾 朋友那样,见面时带着真诚的微笑,说一句:“ 您好,辛苦了! ”这四个字,抵得过千言万语,它直接表达了你的 感谢 与 理解 ,这份 人情味 ,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直抵人心。当你说出“ 辛苦了 ”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往往也会回以一个更温暖的笑容,或是更客气的回应。这是一种无声的 尊重 ,也是最有效的 沟通 。
当然,如果非要给一个具体 称谓 ,我有几个建议。最稳妥的,无非是“ 先生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礼貌用语 ,无论对方是 台湾人 还是其他地方的人,都绝不会出错。它没有“ 小哥 ”那么大的年龄暗示,也没有那么强的地域性。虽然听起来略显正式,但总比因为不了解文化背景而误踩雷区要好得多。或者,你也可以直接说“ 快递员 ”,虽然有点儿像在念职称,但至少明确、中立,没有歧义。
有时候,我还会观察他们的工作服,如果上面有姓名牌,那直接叫一声“ 某先生 ”,那就更是把 尊重 拉满。但大多数时候, 快递员 们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姓名牌往往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发挥一点点 察言观色 的功力。如果对方口音明显是 台湾 腔,而且他看起来也比较年轻,那么“ 先生 ”无疑是首选。如果他看起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那“ 师傅 ”这个 称谓 在大陆也是非常受认可和尊重的。但这又涉及到了我们对 台湾 社会对“ 师傅 ”这个词的接受度问题。在 台湾 ,更多是用于特定行业(比如修车师傅),所以用在 外送员 身上,也并非 台湾 当地的 习惯称呼 。
说到底,这背后的核心,是如何展现我们的 人文关怀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又充满流动性的社会。一个人从 台湾 来到大陆送快递,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可能是为了家庭,亦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他们用汗水和时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我们作为接收方,即便只是短短几十秒的接触,也应当尽力传递一份善意和 理解 。这份善意,不仅仅体现在你是否能准确地叫出他的 称谓 ,更体现在你的眼神、你的语气、你递接包裹时的那份轻柔。
我曾经有过一次经历,一位看起来比较年长的 快递员 ,送来的餐点不小心撒了一点,他很抱歉。我当时直接脱口而出:“ 没关系没关系,您辛苦了! ”并递过去一张纸巾。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很感激的笑容,连连道谢。那一刻,我觉得语言的界限、地域的隔阂,都被这份简单的 体谅 和 尊重 消弭了。他是不是 台湾人 ,我已经不那么在乎了,因为在那一刻,我们都是在尽力理解对方、善待对方的个体。
所以啊,与其纠结于一个固定的 称谓 ,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表达 真诚 的 感谢 和 理解 上。先从一句 “您好” 开始,再接上 “辛苦了” ,这几乎是万能公式。如果想进一步,再尝试用 “先生” ,或者实在想不出别的,就保持微笑,眼神交流,点点头。要知道,很多时候,无声的 尊重 ,比一个生硬的 称谓 更能打动人心。我们都是 人 ,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 尊重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一份来自陌生人的 善意 ,往往能成为疲惫生活里的一抹亮色。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那份 人情味 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