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听闻一位 老师 仙逝的消息,心里总会不自觉地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滋味。那不仅仅是哀恸,更深沉的是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 师恩 浩荡的追忆。而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个很具体却又极其考验心思的问题:在为这位 老师 撰写 讣告 时,我们该 怎么称呼 他/她呢?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牵涉着千丝万缕的 情感 、 规矩 与 人情 。
我个人觉得, 讣告 里的 称谓 ,绝非冰冷的文字符号,它承载着我们对逝者一生付出的最高敬意,也折射出我们与逝者之间深浅不一的联结。尤其对于 老师 ,这个称谓背后,往往站着一批又一批曾经受其 教诲 、被其 指引 的学生,还有那些与他/她并肩耕耘的 同事 ,以及 亲属 们。所以,选择哪个 称呼 ,真得好好琢磨一番,马虎不得。
最常见也最普遍的,莫过于直呼其 名加“老师” ,例如“张三老师”。这种 称谓 , 准确 、 得体 ,无论是在学校、培训机构,还是其他教育场合,都适用。它既 尊重 了逝者的 职业身份 ,也体现了发讣告者对其 教职 的认可。然而,我总觉得,单一个“张三老师”,仿佛少了点什么。尤其当这位张三老师,对你而言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 师者 ,更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一份精神的寄托时,这种平铺直叙的 称谓 ,未免显得有些 寡淡 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见到“ 敬爱的 张三老师”或者“ 尊敬的 张三老师”这样的表达。这两个词的加入,瞬间就给整个 称谓 注入了一股暖流。它们不只是修饰语,更是发自肺腑的 敬意 和 爱戴 的流露。想想看,当我们在课堂上被 老师 的 智慧 折服,在生活中被 老师 的 品格 感召时,那种油然而生的 敬佩 与 亲近 ,又怎能不跃然纸上呢?我记得大学时期我的辅导员,对我们那真叫一个事无巨细,毕业后大家提及她,无不带着深深的 敬爱 ,如果有一天要为她写 讣告 ,我定会毫不犹豫地用上“ 敬爱的 ”二字。这不光是对她 教诲 的 感恩 ,更是对她 为人 的 肯定 。
再往前一步,如果这位 老师 在某个领域建树卓著,或者在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 专业职称 的加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比如“ 著名教育家、教授 张三老师”、“ 资深语文特级教师 李四老师”。这种 称谓 ,无疑是对逝者 学术成就 和 专业贡献 的 高度认可 。它告诉世人,这位逝去的 师者 ,不仅仅是 育人 的 园丁 ,更是 学问 的 泰斗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高校任职的 教授 们, 讣告 中往往会细数其 职称 、 头衔 ,这不仅仅是履历的罗列,更是其 学术声望 与 社会影响力 的体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 尊重 ,也是一种 缅怀 ,让人们在悲痛之余,也能铭记其 毕生功勋 。
然而,所有 称谓 中,最能触动我心弦的,是“ 恩师 ”二字。这两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古朴而沉甸甸的 情意 。何为“ 恩师 ”?有 恩 于我之 师 也。它超越了 职业关系 ,直抵 精神深处 的 羁绊 。这位 老师 可能曾经在我迷茫时给予 指点 ,在我困顿时施予 援手 ,甚至在我犯错时,用 包容 和 智慧 ,让我得以 成长 。那种 恩情 , 深重 如山, 广阔 如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所以,当我们在 讣告 中看到“ 痛悼恩师 张三先生 仙逝 ”这样的句子时,那种 悲恸 与 感激 ,便会瞬间击中人心。它传递出的,是 学生 对 老师 最纯粹、最深沉的 孺慕之情 。这往往是 学生 群体在撰写 讣告 或 悼词 时,最乐于也最适合采用的 称谓 。
当然,对于一些有着深厚 传统文化底蕴 ,或是属于 国学 、 艺术 等领域的 老师 , 讣告 中还可能出现“ 先生 ”这个 称谓 ,比如“ 著名书画家、教育家 李四先生”。“ 先生 ”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本就是对 德高望重 、 学识渊博 的 男性 (有时也用于女性) 知识分子 的 尊称 。它蕴含着一种跨越时代的 敬意 ,一种对 人格魅力 和 学术造诣 的 高度肯定 。听到“先生”二字,脑海中便会自动勾勒出一位 白发苍苍 、 温文尔雅 ,却又 掷地有声 的 长者 形象。这并非仅仅是 身份 的标识,更是 品格 的 象征 。
我想, 讣告 的 称谓 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 发布者 的 身份 。若是学校或单位官方发布,可能会侧重于逝者的 职务 、 职称 及 生平贡献 ,力求 严谨 、 全面 。比如“我校 原党委书记、著名教育管理专家 王五教授 于昨日逝世 ”。而若是 亲属 或 挚友 发布,则可能会多一分 私人情感 的流露,更倾向于使用 饱含深情 的 称谓 ,比如“ 吾爱 某某, 吾师 某某, 于今日魂归道山 ”。而当 学生们 自发组织 缅怀 ,撰写 讣告 时,则“ 恩师 ”或“ 敬爱的 X老师”这样的 称呼 ,往往更能表达他们心中那份 无法割舍 的 师生情谊 。
我曾听闻一个故事,一位年逾九旬的老教授 辞世 ,他的学生们在拟写 讣告 时,为用“ 教授 ”还是“ 恩师 ”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觉得应该突出他 卓著的学术成就 ,用“ 教授 ”才够 分量 ;另一部分人则坚持, 老师 对他们有 再造之恩 ,唯有“ 恩师 ”二字才能表达 心意 。最终,他们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写成了“ 著名学者、我们的恩师 张教授 永垂不朽 ”。你看,这里的“ 我们的恩师 ”是多么的 动人 ,它将 个体与群体 的 情感 ,都融入了其中,既 尊重 了逝者的 专业地位 ,又 饱含 了 学生们 的 深厚情感 。
所以说, 讣告 里的 称谓 ,从来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更像是一张 情感 与 理性 交织的 答卷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 尊重逝者 的 身份 与 地位 ,更要 尊重 彼此之间那份 独一无二 的 情谊 。字里行间,透露的是 生者 对 逝者 的 认知 、 感激 与 追思 。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最终选择哪种 称谓 ,那颗 缅怀 的心,那份 感恩 的情,才是最最 宝贵 的。每一句 称呼 ,都带着 沉甸甸的追忆 ;每一个 文字 ,都凝聚着 挥之不去的思念 。当我们郑重地写下那些 称谓 时,其实也是在 重温 与 老师 相处的点点滴滴, 感念 那些 谆谆教诲 。这不仅仅是告别,更是一次 深刻 的 铭记 。 老师 ,无论您在 讣告 中被 怎么称呼 ,您的 音容笑貌 ,您的 言传身教 ,都将永远活在我们的 记忆 里, 烛照 我们 前行的路 。这,才是 称谓 背后,最 深沉 的 意义 所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