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奔三的人怎么称呼他?探索新青年标签与自我认同

我常想,人这一辈子,某些特定的年龄段,就像是被人无形中贴了张标签。尤其是当一个人,晃晃悠悠,稀里糊涂,或者说,带着满身荆棘和希望,一步步走到“快奔三”这个节点上时,怎么称呼他,这本身就是个值得咂摸的命题。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儿,去概括这群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时而踌躇满志,时而魂不守舍的群体。他们可能还在咖啡馆里敲着代码,也可能在写字楼格子间里默默忍受,甚至有可能在某个风口浪尖上,尝试着乘风破浪。

你说他们是“青年”吧,好像是,可心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那种刚出校园的稚嫩与天真,在他们身上多半是找不到了。他们已经开始面对房贷、车贷、婚姻、生育这些沉甸甸的话题,或者至少,这些话题的阴影,已经开始在他们不甚宽厚的肩膀上投下投影。那种被社会催熟的、半生不熟的无奈感,往往如影随形。

那是不是该叫“大人”了?嗯,从法律意义上讲,他们早就成年了。可现实是,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离父母眼中的“大人”,甚至离自己想象中的“大人”,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那种对世界、对自我尚未完全摸透的迷茫,常常让他们在某些时刻,会突然破防,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他们可能在觥筹交错的饭局上强颜欢笑,转身却在无人的街角感到一种深切的疲惫。内心的波澜起伏,外表却要装出波澜不惊,这种拧巴,是奔三之人常有的状态。

快奔三的人怎么称呼他?探索新青年标签与自我认同

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快奔三”的朋友。有的是“斜杠青年”,白天是白领,晚上是摄影师,周末是插画师,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生怕自己停下来就会被时代抛弃。他们努力地探索着不同的可能性,试图为自己的人生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但你也能从他们眼底深处,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怠,以及对未来隐约的不确定感。他们拼命地给自己叠加技能,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与内心的焦虑搏斗。这让他们成了某些人口中的“奋斗逼”,但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尝试活出自己的样子,不甘于平庸。

也有“佛系青年”,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似乎被磨平了棱角,对升职加薪不再那么执着,对买房买车也抱持着一种随缘的态度。他们可能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舒适度,不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所谓的“佛系”,很多时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一种对巨大压力的妥协?他们不是不想,而是觉得太难,所以索性放下了那些沉重的包袱。这种看似超脱的背后,其实也藏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一丝丝的放弃。当你和他们深入聊聊,你会发现,那层佛系的外壳之下,隐藏着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选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躺平”。

更不用说那些被戏称为“社畜”的群体了。他们每天重复着朝九晚五,甚至朝九晚九的生活,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他们的称呼,往往变成了“小张”、“小李”,或者干脆就是某个项目组的“螺丝钉”。这种泯然众人矣的称谓,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阶段,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受到挑战。他们不再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而是社会洪流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构筑着城市的日常。

其实,我们何必非要给这些“快奔三”的人,硬生生地贴上一个固定的标签呢?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多元,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岂是一个简单的“奔三族”、“准而立”就能概括得了的?与其绞尽脑汁去给他们一个笼统的称呼,不如试着去理解他们所处的境地,去体会他们所经历的挣扎与成长。

我倒是觉得,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共通的称谓,或许可以称之为“探索者”或者“过渡者”。他们正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前路充满未知,后方是渐行渐远的青春。他们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去的留恋;既有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也有对现实压力的妥协。他们正在这个阶段,摸爬滚打,磕磕绊绊,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去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或许,最恰当的称呼,不是一个标签,而是更多的耐心、理解和尊重。他们不再是懵懂的少年,也不是完全成熟的大人,他们是介于两者之间,正在努力生长的个体。他们可能希望你直呼其名,也可能喜欢别人叫他们“某某哥”、“某某姐”,那是对他们社会身份的一种认可。但更深层次的,他们渴望的是被看到,被理解,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努力,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想想我当年“快奔三”的时候,那种日子,可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恨不得一夜之间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又常常在午夜梦回时,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袭扰,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虚度了光阴。身边的朋友,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还在为事业打拼,每个人都在走着不同的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压力,无形中也堆积在心头。那时候,我最讨厌别人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给我灌输各种人生哲理,或者用一种略带怜悯的眼神,问我“怎么还没着落呢?”。

所以,对于现在那些“快奔三”的人,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同路人”,或者,干脆就叫他们“亲爱的朋友”。因为这个阶段,无论外界如何评判,内心的那份跌宕起伏,那份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之间的拉扯,都是他们独有的体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港湾,或者说,在没有港湾的时候,也能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这个称呼,它不是一个标签,更像是一种共鸣,一种体谅。它不带有任何评判的意味,只是单纯地,认可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努力,以及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无论是“斜杠”还是“佛系”,无论是“奋斗”还是“躺平”,那些都是他们在面对生活时的选择,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与其用一个词语去框定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定义这个阶段,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毕竟,人生这场大戏,三十而立,只是一个中场休息的信号,接下来的戏份,才刚刚开始精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