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在陕西,咋个称呼人?这问题问得,嘿,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事儿吧,它不像普通话里“先生”“女士”那么一板一眼,透着一股子公事公办的疏离。咱陕西的称呼,那得搁在咱这片黄土地的场景里头,得带着秦腔的板眼、油泼辣子的香气,还有老城墙根底下那股子不紧不慢的悠然劲儿,你才能咂摸出里头的味道。
先说男人。
你要是来西安,随便找个面馆坐下,扯着嗓子喊“老板,来碗biangbiang面”,那老板十有八九会应你一声,但你听着,总觉得隔了点啥。可你要是探着头,冲那下面师傅喊一声:“ 哥 !面下硬实些,辣子油多!”你再看,那师傅立马眉开眼笑,手里那大面片子甩得都更有劲儿了。

没错,在陕西,最万能、最亲切、最拉近距离的称呼,就是一个字—— 哥 。
这声“ 哥 ”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比你大的,喊“ 哥 ”,那是尊敬;跟你差不多的,喊“ 哥 ”,那是亲近;比你小的,你要是想客气客气,也能喊声“ 哥 ”,显得你这人敞亮、没架子。问路,找个大哥,“ 哥 ,劳驾,钟楼往哪走?”;买东西,跟摊主套近乎,“ 哥 ,你这柿子咋卖的?甜不甜?”。一声“ 哥 ”,生人立马变熟人,事儿都好办一半。这不仅仅是个称呼,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江湖气,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爽。
当然,要是关系再近一步,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那种,就得用“ 伙计 ”了。
“ 伙-计 !”这两个字从咱老陕嘴里蹦出来,得是那种拖着长音,带着笑意的。你听着就感觉俩人关系瓷实得很。“走, 伙计 ,咥泡馍去!”这感觉,就不是“朋友”那俩字能比的。“朋友”太书面了,有点飘。但“ 伙计 ”,那是能一起蹲在马路牙子上咥冰峰、谝闲传(聊天)的交情。它土,土得掉渣,但也实,实得像脚下的黄土。
再往上论,年纪大的,德高望重的,你得喊“ 叔 ”,或者更地道一点,喊“ 大 ”(dá)。“ 叔 ”还算普通话里能找到对应,但这个“ 大 ”,味道就纯正了。“我 大 今天去下棋咧”,这个“ 大 ”就是指“我爸”。在农村,村头坐着的老汉,你恭恭敬敬地喊一声“ 大 ”,递根烟过去,那比啥都强。老汉心里舒坦,能跟你把村里几百年的故事都谝上一遍。
有时候,我们也会在背后说“ 老汉 ”或者“ 老头儿 ”,比如“你看那 老汉 ,精神得很!”,这词儿听着糙,但没啥恶意,反而透着一股子生动和鲜活。还有年轻人,我们叫“ 后生 ”。“这 后生 ,机灵得很!”长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是带着赞许的光的。
说完男人,咱再聊聊女的。陕西女人,骨子里有股倔劲儿和飒爽,称呼上自然也就不那么扭捏。
在咱这,最常听到的,可能就是“ 女子 ”了。
外地朋友第一次听,估计得懵圈。这“ 女子 ”,在普通话里是多书面的一个词儿啊,可在陕西话里,它就是个日常用语,指代年轻女性,甚至可以是自家媳妇儿。一个男人在外头跟人吹牛:“我 女子 做那臊子面,嘹咋咧(太棒了)!”这说的就是他老婆。走在街上,看见个漂亮姑娘,旁边人可能会嘀咕:“看那 女子 ,长得真排场(漂亮)!”。这词儿,一点不轻佻,反而带着一种朴实的欣赏。它把女性从“小姐”“美女”这种商业化、标准化的称呼里解放出来,回归到一种更本真、更接地气的状态。
比“ 女子 ”再小一点的,就是“ 丫头 ”。
“ 丫头 ”这个词,就更亲昵了,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关系特别好的同辈之间用。当一个陕西大叔管你叫“ 丫头 ”的时候,那基本就是把你当自家孩子看了。“ 丫头 ,冷不冷?把这衣服穿上!”那话里的关心,是实打实的,不掺假。
然后,就得说一个极具争议性,但又绕不开的词儿——“ 婆娘 ”。
哎呀,这词儿一出来,估计不少人要皱眉头了。觉得这是不尊重女性。你得看谁说,得看啥语气。一个男人咬牙切齿地骂“这败家 婆娘 !”,那肯定是在吵架。但更多时候,一个陕西汉子,咧着嘴,带着点无奈又带着点宠溺地说:“没办法,家里都听我那 婆娘 的”,你听到的,反而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粗粝的爱。这就像刀削面,看着棱角分明,吃到嘴里,才晓得有多筋道、多够味。当然,这词儿你可不敢对着陌生女性用,那是找挨骂呢!它是一个特定关系里的特定称呼,外人学不来,也别乱学。
对于年纪大点的女性,自然就是“ 婶 ”、“ 姨 ”。在陕西的巷子里、村落里,邻里关系近得很,没有血缘关系,也照样“ 叔 ”“ 婶 ”地叫着,一家做了好吃的,端着碗就给邻居送去了,这就是人情味儿。
最后,甭管男女,只要是小孩,一个词儿就概括了——“ 碎娃 ”。
“ 碎娃 ”,就是小屁孩的意思。“这 碎娃 ,一天到晚净给我淘神(惹麻烦)!”嘴上虽然嫌弃,但脸上那笑容,藏都藏不住。这声“ 碎娃 ”里,有大人的无奈,更有无限的疼爱。
你看,陕西话里的这些称呼,它不是一套冰冷的符号系统,它是一张网,一张由人情、辈分、亲疏、远近织起来的网。它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但每一个字眼都像一块刚出炉的锅盔,看着朴实,咬一口,麦香、人情香,就那么扎扎实实地充满了你的口腔。
下次你来陕西,别再“先生”“女士”了,试着张开嘴,对着面馆师傅喊一声热情的“ 哥 !”,对着给你指路的大妈道一声感谢“ 姨 ,谢了啊!”,你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一碗更香的面,一个更清晰的方向,更会是一个属于这片土地的,最温暖的微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