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物品称呼怎么说?老乡教你地道叫法,一学就会!

你甭管走哪儿,只要一开口,那股子味儿就藏不住。有人说河南话土,我给你说,那不叫土,那叫有根。咱河南话里对东西的叫法,那才叫一个生动、一个形象,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都带着庄稼地里的实在劲儿。

就说咱每天离不开的吃食吧。在河南,你跟卖早点的师傅说“老板,来个馒头”,人家可能还得琢磨一下,你要是喊一嗓子“老板,拿俩 !”,那都不用抬头,手一伸,热腾腾的白面馍就递你手里了。 ,这个字简直就是刻在河南人骨子里的。不光是馒头,啥面做的饼,都能叫 。菜角,那是“菜 ”,肉盒,那是“肉 ”,就连烙的油饼,也能亲切地叫一声“油 ”。一个“馍”字,养活了多少代河南人,你说中不中?

进了厨房,那更是别有洞天。舀汤的那个不叫勺子,叫 勺(sháo) ,或者更具体点叫 勺shǐ(sh匙儿) 。炒菜的家伙事儿,叫 铲子 。切菜的那个板子,叫 面bǎn(板儿) ,因为以前主要就是用来和面、擀面的嘛。那个装垃圾的,很多地方不叫垃圾桶,叫 垃圾dǒu(斗) ,一个“斗”字,立马就有了那个撮垃圾的画面感。

河南话物品称呼怎么说?老乡教你地道叫法,一学就会!

最经典的来了,洗手用的那个,普通话叫肥皂,咱河南大部分地方叫 胰子(yí zi) 。对,就是胰子。我头一回给外地同学说“你把那个 胰子 递给我”,他愣了半天,问我啥是胰子,是不是猪胰脏做的。嘿,你还别说,老早以前还真有关系,这词儿里头,藏着的是历史。

从厨房出来,到院里头。坐的那个带靠背的椅子,咱很多地方不叫椅子,叫 靠背儿(kào bèi r) 。就这么直接,能靠着背,就叫 靠背儿 。要是没靠背的那个长条凳子,就是 板凳(bǎn dèng) 。还有一种能折叠的小马扎,小时候夏天在门口乘凉人手一个的,就叫 马扎(mǎ zā) 。往地上一戳,稳当得很。

打扫卫生的时候,那个扫地的,叫 条帚(tiáo zhou) ,不是扫帚。为啥?你想想,以前那都是拿高粱穗儿或者竹条扎起来的,一根一根的,可不就是“条”嘛。多形象!

再说身上穿的,用的。擦脸的毛巾,老一辈人更习惯叫 手帕(shǒu pa) ,这可不是普通话里那个揣兜里的小手绢儿,就是正儿八经洗脸的毛巾。天冷了,脖子上围的那个,叫 围脖(wéi bó) ,这个倒是跟普通话差不多,但咱说出来那个“脖”字,音特别重,一听就是老乡。

河南话里有些词儿,那简直是自带音效和画面的。

比如膝盖,咱不叫膝盖,叫 bō léng gài(菠愣盖儿) 。你听听这个词儿,又圆又滑,一不小心还能“菠愣”一下磕地上,简直是把膝盖的形态和功能全给概括了。小时候一摔跤,我奶就跑过来,一边吹一边揉着我的 bō léng gài 说:“不疼不疼,咱的娃最坚强。”

还有额头,叫 额潦(è liǎo) 。手肘,叫 胳老肢(gé lao zhi) 。这些词儿你可能在字典里都查不到,但它们就活在河南人的嘴边,活在咱的日常里。

说到小动物,那更有意思了。夏天墙上爬的那个壁虎,咱叫它 蝎虎溜子(xiē hǔ liū zi) ,听着就感觉它“嗖”一下就溜没影儿了,又快又滑。天上的蜻蜓,叫 蚂螂(mā lang) 。知了,叫 结了龟(jié liǎo guī) 。这些名字,带着一种泥土的芬芳和孩童的野趣,比那些书面语生动多了。

还有些词,是状态的描述。比如形容一个东西放得不稳当,摇摇晃晃的,咱会说这个东西很 悬(xuán) 。你把碗放桌子边上,你妈肯定会说:“往里头放放,太 了,小心掉下来!”

昨天叫 昨儿(zuór) ,今天叫 今儿(jīnr) ,明天叫 明儿(míngr) ,这都不算啥。关键是后天,咱叫 后儿(hòur) 。大后天,叫 大后儿(dà hòur) 。太阳,叫 日头(rì tou) 。月亮,叫 月奶奶(yuè nǎi nai)

这些称呼,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土”,有点“不上台面”。但对我来说,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坐标,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到那个蝉鸣的夏天,那个麦浪滚滚的田埂,那个充满了 香味儿的厨房。

语言这东西,不就是用来交流的嘛。当一个河南人对你说“来,坐这 靠背儿 上歇会儿”,或者“你 bō léng gài 咋恁脏”,他不是在考你的方言水平,他是在用最亲切、最没有距离感的方式,把你当成自己人。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这些有点“怪”的河南话物品称呼,别笑,也别觉得奇怪。这里面藏着的,是咱河南人骨子里的直爽、实在和那份改不掉的乡情。这,就是家的味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