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古装剧,一到上朝的戏码,我就忍不住把音量调大,竖起耳朵,不是为了听什么经天纬地的国家大事,而是死磕一个细节:那些站在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等大臣”,他们到底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你是不是觉得答案很简单?不就是那个字—— 臣 嘛。
对,又不全对。

说“对”,是因为“臣”确实是标准答案,是通行货币。无论你是权倾朝野的相国,还是手握兵权的元帅,只要你还站在那金銮殿上,面对着龙椅上那位,你开口第一个字,就必须是“臣”。这个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你所有的功绩、威望、年龄、资历,瞬间清零。在皇权面前,你不是张三李四,不是内阁首辅,你只是一个“臣子”。这个字出口,姿态就得放低,脊梁就得弯下,声音里都得带着那么一丝恭敬和……畏惧。这是一种政治正确,是生存的第一法则。喊错一个字?那可不是扣工资那么简单的事儿。
但如果你以为这事儿就这么一个字那么简单,那可就把古代官场想得太天真了。这帮人精,能爬到那个位置,哪个不是把语言的艺术玩到了极致?一个简单的自我称谓,在他们嘴里,能变出无数种花样,每一种花样背后,都是赤裸裸的权力算计和人情世故。
咱们来盘一盘那些进阶版的自称。
首先是谦卑升级版—— 微臣 。
什么时候用?通常是犯了错,请求原谅的时候;或者是向皇帝提什么请求,希望获得恩准的时候。你看,“臣”这个字,本身已经够卑微了,但在前面加个“微”字,嘿,效果立刻翻倍。 “微”是什么?微小,卑微,不值一提。 “微臣”一出口,潜台词就是:“皇上啊,我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办砸了事儿您别跟我一般见识,我提的这个小愿望,您就当可怜可怜我,答应了吧?”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通过极度的自贬,来换取对方的同情和宽容。高手用起来,那叫一个炉火纯青。明明是想干预朝政,他却说“微臣愚见,仅供圣上参考”,明明是想给自家亲戚要个官,他却说“微臣不敢奢求,只盼圣上垂怜”,恶心不?但管用啊!
然后是倚老卖老,哦不,是彰显资历版—— 老臣 。
这个称呼,可不是谁都能用的。你一个二十来岁的新科状元,刚入职场,敢自称“老臣”?怕是第二天就得被同僚的唾沫星子淹死。能自称“老臣”的,那必然是三朝元老,是看着皇帝长大的那种。这个称呼,表面上是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实际上呢?是在不动声色地提醒皇帝:“陛下,我可是跟着您爷爷、您爹一路干过来的,我吃的盐比您吃的米都多,这朝堂上的风风雨雨,我见得多了。我的话,您可得掂量掂量。”
“老臣”二字,带着一种沧桑感,也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当一个白发苍苍的大臣,颤巍巍地跪下,口称“老臣”时,即便皇帝心里再不耐烦,也得给几分薄面。这既是对其过往功绩的尊重,也是一种情感绑架。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年轻气盛的新皇帝时,“老臣”这个称呼,简直就是一件软猬甲,能抵挡不少不必要的冲击。
当然,还有一种极其特殊,而且在清宫剧里泛滥成灾的称呼—— 奴才 。
很多人以为,清朝大臣都自称“奴才”。大错特错!这俩词儿, 臣 和 奴才 ,在清代可是泾渭分明,背后是严格的身份壁垒。简单来说,只有满洲旗人出身的官员,才有资格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而汉人官员,哪怕你官至大学士,位极人臣,对不起,你也只能规规矩矩地自称“臣”。
为什么?因为在满清统治者的观念里,“臣”是君臣关系,是工作关系,大家是上下级。而“奴才”,那是主奴关系,是家务事,是自己人。皇帝更信任谁,一目了然。所以,那个时候,满臣自称“奴才”,不仅不是自降身份,反而是一种身份的炫耀,一种亲近的特权。而汉臣一口一个“臣”,听着规矩,实际上已经被划在了圈子之外。这种称谓上的微妙差异,背后是整个清代满汉关系的缩影,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说完了朝堂之上,那私下里呢?
一等大臣们下了朝,总不能还见谁都自称“臣”吧?那不成神经病了。在官场同僚之间,他们自有另一套话术。对比自己官职低的,他们可能会用“本官”,或者干脆就是“我”、“吾”。对官职比自己高的,那得用敬称,自称就得变成“下官”或者“卑职”。这一套,跟我们今天在公司里,对上司说“您”,对下属说“你”,其实是一个道理。
在家里,对着老婆孩子,总算可以放松下来了,大概率就是用“我”或者“为夫”、“为父”了。但在写给皇帝的奏折里,那又是另一回事。奏折的格式极为严格,开头必然是“臣,[官职],[姓名]叩奏”,比如“ 臣,领侍卫内大臣,和珅,跪奏 ”。每一个字都不能错,这是一种书面上的、程序化的自我定位,冰冷而精确。
所以你看,“一等大臣怎么称呼自己”,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它像一个变色龙,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就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每一个称谓的选择,都是一次精准的计算,背后是权力、关系、情感和生存智慧的复杂交织。
他们必须在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朝堂上,他们要用最卑微的词汇来包裹自己最强大的野心;在同僚间,他们要用恰当的称谓来维系脆弱的权力网络;在皇帝面前,他们更是要字斟酌句,用一个称呼来试探圣意,表达忠心,甚至是发起挑战。
那一声声的“ 臣 ”、“ 微臣 ”、“ 老臣 ”,听起来似乎是放弃了自我,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卑微的姿态,他们才真正掌握了在这个权力游戏中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密码。这哪里是什么称呼,这分明就是一门浸透了血与泪的、登峰造极的表演艺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