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这条老街上,论起吃食,有个名字,你就算再不爱出门,也总能从邻里街坊的闲言碎语里,或是从空气中那股子飘散不开的浓郁卤香里,捕捉到它的存在。没错,说的就是 做卤菜的王姐 。每每想到她,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个热气腾腾、香气氤氲的小铺子,还有她那张总是带着点疲惫又透着股子精气神的脸。但你有没有停下来仔细想过,这位王姐,到底该怎么称呼才最妥帖?“王姐”?这似乎最普遍,也最安全。可细究起来,这称呼里头,可藏着大学问,藏着人情世故,藏着这条老街上,我们这些食客和店家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绵延不绝的情分。
我第一次见到王姐,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小,跟着奶奶去买菜,路过她家铺子。那个时节,炉火正旺,卤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深褐色的卤汁翻滚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让人瞬间饿上三分的复合香气。奶奶说:“去,小宝,帮奶奶称二两猪耳朵,就说给 王姐 要的。” 我懵懵懂懂地站在柜台前,努力踮起脚尖,看着里头那个忙碌的身影。她手脚麻利地捞起一块猪耳朵,放在案板上,刀光霍霍,切得薄如蝉翼。当时,我只觉得她是个“阿姨”,一个会做好吃的阿姨。而“王姐”这个称呼,便是那时,像一颗卤味里不经意的八角,轻巧却又深刻地嵌进了我的记忆。
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对“王姐”的称呼也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远不止一个简单的姓氏加辈分。对于像我奶奶那辈的老人家,他们更多时候会亲昵地叫她“小王”、“王家闺女”,语气里带着长辈看晚辈的那种慈爱和关怀。毕竟,王姐在这条街上开店,也快三十个年头了。她从一个青涩的姑娘,一路走来,熬成了如今这个脸上有了些许岁月痕迹、手上却依然稳当利落的卤菜师傅。那些看着她从结婚到生子,看着她把一个小小的卤菜摊子,慢慢做成了这条街上响当当的招牌的老邻居们,用这样的称呼,其实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共同经历的时光,一份份难以言表的感情。那不是顾客与老板的疏离,而是如同自家孩子般亲近的、带着柴米油盐气息的连接。

而对于同辈人,比如我的父母,或者那些跟王姐年纪相仿的街坊邻居,他们几乎清一色地称呼她为“ 王姐 ”。这个称呼,透着一股子江湖气,又带着几分敬意。江湖气,是因为王姐在卤菜这行里,确实是 扛把子 的存在,她的手艺,那是经过千锤百炼,得了街坊公认的。那份敬意呢,则是因为她这份事业,做得有声有色,靠的是实打实的产品,还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与坚守。你想想看,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多少小店来了又走,唯独王姐的卤菜铺,就像一块定海神针,稳稳地立在那里。这种“姐”的称呼,里头包含了“我认可你”、“我佩服你”的潜台词。有时,还能听到他们开玩笑地喊一句“王老板”,那又是另一种带着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调侃,言下之意是:“你这生意做得可真好啊!” 这背后的情义,绝非金钱能够衡量。
再来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了。我这代人,从小吃着王姐的卤味长大,对她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我们中的大部分,也自然而然地延续了“ 王姐 ”这个称呼。但在我们的语境里,“王姐”更多了一层亲切和习惯。它不是对长辈的尊称,也不是对同辈的认可,而更像是对一个熟悉符号的直接指向。就像我们说起“楼下那家包子铺的老板娘”,也会习惯性地用一个固定的称呼,而不是每次都去揣摩她的真实姓名。而且,坦白讲,对于我们而言,王姐的卤菜,已经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了。那是一种记忆的味道,一种童年的符号。每当我路过她家店门口,闻到那熟悉的、带着浓郁层次感的卤香,脑子里就会瞬间闪过无数片段:放学后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奶奶给我偷偷塞的卤鸡腿,或是大学毕业回家,老妈特意准备的一盘卤牛肉。所以,我们喊“王姐”,其实是在喊一个承载了我们太多情感和记忆的代名词。
不过,也有一些比较讲究的,或者说,新搬来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会更礼貌地喊一声“ 老板娘 ”或者“ 阿姨 ”。“老板娘”是标准的商业称呼,既不失礼,也点明了身份,简单直接。而“阿姨”呢,则更多是基于年龄判断的泛称,透着一份疏离,但也足够客气。但这两种称呼,在老街坊听来,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味道,少了那股子熟悉劲儿。你会发现,一旦你习惯性地喊出“王姐”,她脸上原本的职业笑容,似乎都会变得更加真诚几分,手里的活计也仿佛带着更强的劲头。她会跟你多聊两句家常,问问你最近怎么样,学校忙不忙,结婚了没有。这些,都是那些标准称呼所无法带来的 人情温度 。
我曾好奇地问过王姐本人,到底哪个称呼她听着最舒服。她放下手中的切肉刀,用围裙擦了擦手,笑眯眯地说:“嗨,都一样,都一样。只要你们喜欢我的卤菜,爱来我这儿,叫啥都行。不过,要是能听见‘ 王姐 ’这俩字,心里头确实更敞亮些,感觉像是家里人,认识了几十年了。” 她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尽了人情冷暖。在她看来,这“王姐”二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与这条街,与这些街坊,共同生长的岁月与情感。那份亲近感,那份被认同的归属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想想也对,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折射的是我们与店家之间关系的深浅。你是她的老顾客,还是新访客?你是这条街上的老住户,还是匆匆过客?是只为一碟卤味而来,还是为了那份难以言说的人情味?这些,都在你开口的那个瞬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而王姐,她显然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称呼上的多样性。她从不纠正,只是用她那双常年浸泡在卤水里、带着些许油渍的手,熟练地为你称取着那一份份浸润了岁月和匠心的美味。她的卤味,就是这样,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她的卤猪蹄,皮Q肉烂,入口即化,带着浓郁的胶质感,每一次咀嚼,都能感受到香料与肉的完美融合,那股子醇厚,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勾出来。还有她的卤鸭头,麻辣鲜香,啃起来汁水四溢,是夜宵的最佳伴侣,多少个深夜,我的嘴巴就是被它驯服的。更别提那晶莹剔透的卤藕片,爽脆可口,带着淡淡的甜辣,简直是夏日开胃的圣品。这些味道,就和“ 王姐 ”这个称呼一样,简单、直接、却又充满力量,带着一种无法复制的,独属于这条老街的烟火气息。
所以,下次你再走到王姐的卤菜铺前,在氤氲的香气中,在她的热情招呼下,或许你可以尝试着,发自内心地,喊上一声“ 王姐 ”。你会发现,这一声,不仅仅是买卖,更是连接,是传承,是这条老街上,人与人之间,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变成了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变成了这条老街鲜活的脉动,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对那份温情,那份味道,那份坚守,最深切的怀念和敬意。而王姐,她就这样,用她的卤味,用她的笑容,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成为了这条街,乃至我们生命里,一个不可或缺的,温暖而鲜活的符号。她不仅仅是 做卤菜的王姐 ,她是这条老街的 灵魂人物 ,是美食的传承者,更是 人间烟火气 的守护者。那一声声带着感情的“王姐”,无疑是她最好的荣誉勋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