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这难题比见家长还烧脑!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不小。自从我姐,也就是我女朋友,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周末她弟要从外地回来,我们仨一起吃个饭,我脑子里就开始单曲循环一个世纪难题: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

你别笑,这真的不是矫情。这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背后可是一整个宇宙的学问,是情商、是边界感、是关系进度的晴雨表,甚至,是我在这段感情里求生欲的直接体现。

我女朋友,一个在大事上精明果断,在小事上糊涂可爱的奇女子,对于我的世纪烦恼,给出的建议是:“哎呀,随便叫呗,叫他名字就行。”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这难题比见家长还烧脑!

随便?这世界上最不“随便”的两个字,就是“随便”。

我开始在脑海里进行一场详尽的沙盘推演,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拉出来遛一遍。

方案一:直呼其名,比如“张伟”。

听起来最安全,最标准,最政治正确。不远不近,不卑不亢。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太标准了。标准得像第一次见客户,充满了公事公办的疏离感。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们坐在饭桌上,我举起杯子,对着一个比我小几岁的男生,字正腔圆地说:“张伟,来,喝一个。”……我靠,这哪是见未来小舅子,这分明是在进行商务谈判。空气里都飘着审视的分子,尴尬得能用脚趾头在地上抠出一座迪士尼城堡。 太生分了。不行。

方案二:去掉姓,只叫名字,比如“伟”。

这似乎比方案一亲近了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是雷区本身。我凭什么这么自来熟?我们很熟吗?我跟他姐是熟,但跟他本人,这是第一次正式照面。贸然叫得这么亲密,很容易给人一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油腻感。万一他本人是个有点内向或者注重边界感的年轻人,心里指不定怎么给我贴标签呢:轻浮、套近乎、没分寸。这第一印象要是砸了,以后还怎么在他们家混?风险太高。 太冒进了。不行。

方案三:直接一步到位,喊“弟弟”。

这个选项,光是想一想,我的脸颊就开始发烫。这是最具诱惑力,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棋。喊“弟弟”,等于直接跳过了所有新手村任务,直接以“准姐夫”的身份自居,向全世界宣告:“没错,你姐就是我的人了,你就是我弟了!”

这姿态,太高了。这里面有一种隐形的归属权和长辈感。我们才交往多久?八字还没一撇呢(虽然我心里已经撇了无数笔了),我这么喊,他怎么想?他姐怎么想?万一他心里根本不认可我,这一声“弟弟”岂不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更要命的是,万一他是个叛逆小子,或者对我姐的男朋友本来就抱有天然的敌意,我这一声甜膩的“弟弟”,在他听来,可能跟挑衅没什么两样。简直就是把“我是个急于上位的家伙”这几个大字写在脸上。 太有野心了。不行。

那么,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难道就无解了吗?

我甚至开始琢磨一些迂回的战术。比如,全程用“你”来指代他。“你这个菜做得不错”,“你最近在忙什么?”。但这招只能救急,不能救穷。一场饭局两三个小时,总有需要指名道姓的时候吧?比如跟他姐说话时,“哎,你看你弟……”,总不能说“哎,你看你旁边那个男的……”,那不成神经病了吗?

我把这番复杂的心理活动又跟我姐说了一遍。

她听完,笑得在沙发上打滚,说我脑补了一出宫斗戏。她说:“你想那么多干嘛?我弟人很好的,随和得很。你就先叫他名字,混熟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叫了。”

话是这么说,但“混熟了”这个过程,恰恰是由第一个称呼开启的啊!这第一声,就是定调子。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些事。刚进公司,对着比自己大几岁的同事,是叫“哥”、“姐”,还是叫“老师”,还是直接叫英文名,每一种选择,都微妙地定义了你在这个环境里的姿态。叫“哥”显得江湖,叫“老师”显得谦卑,叫英文名显得洋气。一个小小的称呼,是你在社交场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

而现在,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 ,这张名片,我必须递得小心翼翼,又恰到好处。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我焦虑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呼。

我焦虑的是,我是否能被她的家人所接纳。

她弟弟,作为她最亲近的同辈家人,他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家庭态度的风向标。我希望能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稳重、真诚、尊重他的姐姐,也尊重他。我希望我们未来的关系,不是那种因为他姐而不得不维系的“亲戚关系”,而是能真正处得来的朋友,甚至兄弟。

所以,那个称 ,就像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一扇顺畅沟通的大门;用错了,可能还没进门,就先碰一鼻子灰。它像一道薛定谔的称谓,在我开口之前,处于一个好与坏的叠加态。

周末很快就到了。赴约的路上,我的心脏像揣了只兔子。我姐还在旁边没心没肺地哼着歌,她完全无法理解我内心的波涛汹涌。

到了餐厅,推开包厢门的那一刻,一个看起来很阳光帅气的大男孩站了起来,脸上带着一点腼腆的笑。

我姐笑着介绍:“这是我跟你说过的,我男朋友。这是我弟,张伟。”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所有的预案、所有的推演,都化为一片空白。

那个大男孩,也就是张伟,主动伸出手,笑着对我说:“哥,你好,我经常听我姐提起你。”

一声“哥”。

就这么简单。

他先出招了,而且出的是一张如此温暖、如此漂亮的牌。

我心里那块悬了几天的大石头,瞬间落了地。我赶紧握住他的手,几乎是有点激动地说:“你好你好,我是xxx。”

你看,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 这个难题,最终的答案,竟然不是由我给出的。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所有的社交技巧、所有的称呼揣摩,在真诚面前,有时会显得有点多余。我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我在乎,我在乎我女朋友,在乎她的家人。而对方,也同样能感受到这份在乎。他的一声“哥”,既是对他姐姐选择的尊重,也是对我这个“准姐夫”释放出的最大善意。

那顿饭,我们聊得很开心。我发现他是个很有趣的年轻人,喜欢打游戏,也喜欢看老电影,我们竟然有很多共同话题。我自然而然地叫他“张伟”,偶尔聊到兴头上,会不自觉地变成“你小子可以啊”。他也一直叫我“哥”。

一切都那么顺畅。

回家的路上,我跟我姐说起这事,她一副“你看吧,我早就说了”的表情。

是啊,也许我确实想多了。但这种“想多”,又何尝不是一种珍视呢?

现在,我们已经很熟了。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叫他“小舅子”,他会笑着捶我一拳。而 姐姐的弟弟我怎么称呼他 ,这个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问题,早已变成了一个甜蜜的笑谈。

真正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称呼来定义的,而是靠一次次的交流、一顿顿饭、一场场球、一点一滴的真诚相待,慢慢建立起来的。

那个称呼,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美好的开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