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我们今天聊起“房奴”、“北漂”,唏嘘不已,可那至少还有个“漂”的远方,有个梦想的城市,哪怕租来的斗室,也算是个落脚地。可要是时光倒退几百年,上千年呢?在那个 土地 是命根子, 家宅 是立身之本的古老年代,一个 古代无房无地 的人,他们该 怎么称呼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的问题,更是一整个阶层、一群人的命运注脚,是浸透了血泪和无奈的生存哲学啊。
你想象一下,一个清晨,大雾弥漫,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身影,蜷缩在城门洞里,昨夜的寒风让他一夜无眠。他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没有屋瓦能够遮身,甚至连一个可以回头的“家”都没有。这样的人,他活下来,靠的是什么?又被别人如何定义?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因为它涉及了太多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赤裸裸的人性。
首先映入脑海的,大概是“ 流民 ”这个词吧。 流民 ,顾名思义,就是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人。这个词自带一种悲凉和无奈,它往往与天灾人祸紧密相连。旱灾、洪涝、蝗灾,任何一场大的灾变,都能把无数的自耕农从他们的土地上连根拔起,让他们变成失去家园、失去生产资料的“流民”。他们背井离乡,扶老携幼,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故土的眷恋。在古代史书上,“ 流民百万 ”的记载并不少见,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是无数个饥寒交迫的个体。他们不是某个特定职业,而是一种被迫选择的生存状态。国家对他们往往是又防范又担忧,防他们成为 盗匪 、 叛乱 的火星,又怕他们真的活不下去,酿成更大的祸乱。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称谓——“ 乞丐 ”或“ 叫花子 ”。这几乎是无房无地者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贴上标签的一类。他们的 生存方式 就是乞讨,向陌生人伸出手,低声下气,甚至遭受白眼和侮辱。这是一种极度丧失尊严的活法,可为了活下去,尊严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街头巷尾,你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或残疾,或老迈,或幼小。他们的存在,是古代社会贫富差距最直观的体现,是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他们施舍功德的对象。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有自己的“帮规”,比如金庸笔下的 丐帮 ,那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给予了他们一种秩序和精神寄托。但在真实的历史中, 乞丐 的境遇远比小说残酷,他们很少有如此光鲜亮丽的组织,更多的是单打独斗,挣扎求生。
除了这些,我们还会遇到“ 贫民 ”、“ 庶民 ”这样的称呼。“ 贫民 ”很好理解,就是贫困的人民。这个词相对宽泛,可能指那些有块瓦片遮头,但穷得叮当响,随时可能滑向 无房无地 边缘的人。而“ 庶民 ”则更具阶层属性,它与“贵族”、“士大夫”相对,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但“ 庶民 ”中,同样有 富庶 者和 赤贫 者,所以它并不能完全锁定 无房无地 的群体。然而,这些 无房无地 的人,肯定是 庶民 中的 最底层 ,是社会构成中最脆弱也最庞大的一部分。
在一些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称谓 会更具体,也更残酷。例如,秦汉时期,大量的 刑徒 、 奴隶 ,他们不仅无房无地,甚至连 人身自由 都没有。他们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可以买卖,可以任意处置。他们的住处,可能是主人的别院,可能是官府的牢狱,但那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的劳动,是强制性的,没有报酬,只有鞭子和命令。在唐宋元明清,虽然奴隶制度有所缓和,但依旧有大量的 佃农 、 雇农 ,他们虽然不是奴隶,却也深陷于地主的盘剥之下。他们耕种别人的土地,住在地主提供的破败草屋里,一年到头,辛劳所得也只够勉强糊口,甚至常常连糊口都难。他们没有自己的地,也没有自己的房产,某种意义上,也是 无房无地 的一员,只不过他们被绑定在某个地方,而非四处流浪。但他们的命运,同样是被紧紧攥在别人手里的。
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比如“ 娼优皂隶 ”。这些在古代被视为“贱业”的人,他们的 社会地位 极低,绝大多数也都是 无房无地 的。他们没有机会通过合法途径积累财富和土地,只能从事这些被人看不起的行当,在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屈辱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被抛弃,被遗忘。
再深入一点,古代的 户籍制度 和 土地制度 是捆绑在一起的。国家为了征税、征兵、徭役,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非常严格。每一个有土地的家庭,都会被记录在册。而那些 无房无地 的人,往往是脱离了这种户籍管理的人,他们被称为“ 脱籍者 ”或“ 黑户 ”,不仅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尽管那时候保障也极少),还会被官府视为潜在的麻烦制造者,随时可能被抓捕、驱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时 社会秩序 的一种挑战,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你看, 古代无房无地怎么称呼 ?这问题问得,仿佛只是想找几个词来贴标签。可实际呢,它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幅立体多维的悲惨画卷,是无数个破碎人生的真实写照。从 流民 的漂泊无依,到 乞丐 的卑微苟活,再到 佃农 的世代束缚,甚至 刑徒 的生不如死,这些称谓的背后,藏着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冰冷的社会现实,是人性的挣扎与扭曲。他们也许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冠冕堂皇的称谓,更多的是各种带有歧视和悲悯色彩的民间俗称,或者仅仅是被当作一个数字,在史书上轻描淡写地带过。
当我们今天在抱怨房价高企,感叹“蜗居”不易的时候,不妨回望一下历史。那些真正 无房无地 的人,他们的生活何其艰难。他们没有房产证,没有户口本,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连自己的人身都无法完全做主。他们所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得多。这些称谓,无论是“ 流民 ”、“ 乞丐 ”,还是“ 下户 ”(一些朝代对贫困户的称呼),抑或是 贱民 ,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在那个时代微不足道、随时可能被碾压的地位。他们的 尊严 ,如果还有的话,也只能在内心深处悄悄地维护,在绝望的边缘寻求一点点生存的微光。
我想象着那些在古代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他们的眼神里,或许有麻木,有绝望,但有时,也会闪烁着顽强的光芒。他们没有被历史记住名字,甚至连一个准确的 称谓 都难以定义,但他们的存在,是构成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起了那个时代的基石,也用自己的苦难,向后人昭示着 土地 和 居所 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古代无房无地 的人,他们被称作什么,或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今天是否还能从他们的故事里,听到那些无声的呐喊,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生命重量。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追问,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