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电梯门一开,嚯,一位女士走了进来。烫着精致的卷发,穿着得体的连衣裙,手里拎着个看不出牌子但质感很好的包。年龄嘛……就是那种你用“中年”来形容感觉不太礼貌,但用“青年”来形容又有点昧良心的区间。
这时候,你俩的眼神在空中短暂交汇,你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然后,你的大脑CPU瞬间飙到100%。

叫“阿姨”?我的天,你看她那保养得宜的皮肤,那眼神里透出的“老娘还年轻”的劲儿,这一声“阿姨”出去,电梯里的空气怕是能瞬间降到冰点。她可能不会说什么,但那微妙的表情,足够让你尴尬得想原地钻进地缝。
叫“大姐”?听起来是亲切,但万一人家孙子都上小学了呢?你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管一个能当你妈的人叫“大姐”,这不叫嘴甜,这叫没眼力见儿。搞不好人家心里嘀咕:这孩子,没大没小的。
就这么零点几秒的犹豫,电梯到了。你俩尴尬地点点头,错身而过。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就像一根小刺,扎在你我这种“现代社交礼仪践行者”的心上。一个称呼,背后是人情世故,是眼力见儿,是你在别人眼里的第一印象分。搞砸了,真的,后面聊天都感觉隔着一层什么。
所以, 比自己大的大妈怎么称呼 ,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儿,甚至可以说是一门“玄学”。今天,我就凭着我踩过的那些雷,以及观察身边高情商朋友多年的心得,跟你好好盘一盘这个事儿。
首先,你得学会快速给人“分类”,别笑,这不是给人贴标签,这是战略。我把它粗暴地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必须叫“姐”的类型
这类女士,你第一眼就能感觉到,岁月对她格外开恩,或者说,她跟岁月签了什么互不侵犯条约。
她们的特征通常很明显:身材管理得相当不错,没有那种松弛感,反而透着一股子运动带来的紧致。可能是瑜伽,可能是跳舞,总之,精气神儿特别足。穿搭很讲究。不是说多贵,而是有自己的风格,可能是利落的职业装,可能是飒爽的休闲风,绝对和“买菜大妈”那套宽松的碎花衣服划清界限。心态年轻。她们聊的话题可能比你还潮,会用最新的网络热词,看热门的剧,甚至跟你讨论哪个明星的演唱会值得抢。
对于这种,别犹豫,张嘴就叫“姐”或者“姐姐”。前面可以加个姓,比如“王姐”“李姐”,显得又尊重又亲切。
我有个同事,四十好几了,我们都叫她菲姐。有次一个新来的实习生,特别有礼貌地叫了她一声“菲阿姨”。我眼睁睁看着菲姐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半秒,然后又职业地化开,说:“叫我菲姐就行。” 那天下午,实习生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战战兢兢。
记住,对这类女士而言,“姐”是一种认可,一种赞美,代表着“你看起来真年轻,状态真好”。而“阿姨”,就是一记闷棍,直接把人家打进了“中老年妇女”的行列,谁乐意啊?
第二种:叫“阿姨”稳赚不赔的类型
当然,也有一类女士,她们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和长辈的慈祥。
她们的气质更偏向温婉、和蔼。看到你,眼神里是暖的,像邻居家那个总爱给你塞水果的张阿姨。她们的打扮可能更居家,更注重舒适。聊的话题也多是家长里短,关心你的工作、生活,问你有没有对象。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们已经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份,甚至以“长辈”自居。
遇到这种,一声甜甜的“阿姨”,绝对能叫到她心坎里去。她会觉得你这个孩子懂事、有礼貌。比如你朋友的妈妈,小区的热心大妈,菜市场里对你笑的摊主,叫“阿姨”是安全牌,也是最好的牌。
这声“阿姨”,代表的是尊敬,是亲近,是把她当成自己家长辈来看待。她听着舒服,你叫着也自然。
第三种:最要命的“模糊地带”
好了,真正的考验来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我们遇到的,都属于上面两种之间的“模糊地带”。她们可能四五十岁,保养得还行,但也没到“姐姐”那么夸张;气质温和,但也没到“阿姨”那么慈祥。
这时候, 比自己大的大妈怎么称呼 的难题就达到了顶峰。怎么办?别慌,高情商的解决方案来了。
策略一:敌不动,我不动,先观察。 如果你不是非得马上跟她说话,那就先别出声。听听旁边的人怎么称呼她。如果有人叫她“王姐”,你跟着叫“王姐”准没错。如果有人叫她“刘经理”,你就叫“刘经理”。这叫借力打力,万无一失。
策略二:万能的“您”字诀。 如果必须你先开口,又实在没把握,那就干脆省略称呼,直接用“您”开头。比如:“您好,请问一下……”或者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您方便帮我按一下电梯吗?谢谢您!”“您”这个字,自带尊敬属性,既表达了礼貌,又完美地规避了称呼上的风险。虽然少了一点亲切感,但绝对不会出错。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策略三:嘴巴抹蜜,曲线救国。 这是一个进阶技巧,需要一点演技。你可以先从赞美入手,在赞美中自然地带出称呼。比如看到对方的丝巾很好看,你可以说:“姐姐,您这个丝巾颜色真好看,特别衬您肤色!”你品,你细品。先用“姐姐”这个带有试探性的、美好的词汇,再跟上一句真诚的赞美。一般人听到夸奖,心情一好,就不会去计较那个称呼了。就算她觉得“姐姐”有点不合适,也会因为你的赞美而一笑置之。这招的成功率,高达90%。
策略四:看场合,看身份。 在公司,对方是领导或前辈,不管多大年纪,一律称呼职位,“王总”“李工”,这是职业素养。在商店,可以叫“老板”或“老板娘”,这是一种江湖气的亲切,男女通用,老少咸宜。在朋友家,见到了朋友的亲戚,直接问你朋友:“这是你大姨吗?大姨好!”让你朋友帮你完成这个称呼,责任就转移了。
说到底, 比自己大的大妈怎么称呼 ,核心不是一个死的公式,而是一种动态的、需要调动你全部感官去判断的社交艺术。它考验的是你的观察力、共情能力和临场反应。
我们之所以对这个称呼如此纠结,无非是内心深处那份善良和尊重,我们不想因为一个不恰当的词,让对方感到不悦,也不想让自己陷入尴尬。
其实,绝大多数的“大姐”和“阿姨”们都是通情达理的,她们能理解年轻人的这份为难。你的真诚和善意,是能透过语言被感知的。一声礼貌的“您好”,一个微笑,远比一个用错的称呼要重要得多。
所以,也别把这事儿想得太可怕,当成一个有趣的社交小游戏就好。
下一次,电梯门再开,希望你我都能从容一笑,脱口而出一个最恰当的称呼。那一刻,你就是社交场上最靓的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