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岁怎么称呼他人?告别社恐,一份中年人的社交称谓生存指南

三十六岁,一个说起来就让人有点五味杂陈的年纪。你说老吧,好像还没到那个份上,身体里偶尔还窜动着想去音乐节蹦迪的火苗;你说年轻吧,低头看看自己日渐稀疏的发际线和体检报告上带箭头的指标,又实在没底气跟刚毕业的实习生称兄道弟。这个年纪,最微妙的尴尬,往往就体现在一张嘴的瞬间——我,到底该怎么称呼你?

这事儿,简直成了我最近的一块心病。真的,比房贷和孩子的择校问题还让人头秃。

就说上周吧,公司来了个新实习生,00后,眼睛亮得像两颗小星星,一口一个“哥”地叫着部门里的所有人。轮到我面前,他顿了一下,非常礼貌地来了句:“老师好。”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脸上还得保持着和蔼可亲的微笑,摆摆手说:“别客气,叫我名字就行。” 但天知道,我内心已经上演了一场海啸。“老师”这个词,安全、尊敬,但也像一把尺子,瞬间量出了我们之间那条叫做“代沟”的鸿沟。我看着他,就像看着十多年前的自己,而他看着我,可能就约等于看到了他的……教导主任?

三十六岁怎么称呼他人?告别社恐,一份中年人的社交称谓生存指南

职场称谓 ,简直就是一门玄学。叫年轻的同时“小王”、“小李”?万一人家心气儿高,觉得你倚老卖老呢?直呼大名吧,又显得生分,少了点办公室里的人情味。尤其是对那些比你小个三四岁,但看起来比你还成熟的同事,那个称呼就卡在喉咙里,不上不下,最后只能用一个“哎”或者一个眼神来代替。至于那些比我大几岁的,那就更复杂了。“哥”、“姐”叫得出口,但万一人家保养得好,你这一声“姐”叫出去,对方的笑容里是不是会带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琢

“王姐,这个方案您看看?”

“我才比你大两岁,叫什么姐,显老。”

你看,一不小心就踩雷。所以,在办公室里,我练就了一身绝技:在不确定对方年纪和职位的情况下,统一用“您”和微笑来打天下。这招虽然怂,但保命。

职场的尴尬,尚且有职位和“某工”、“某总”这样的万能挡箭牌。真正让人脚趾能抠出三室一厅的,是 生活中的社交场景

前阵子,朋友带他刚交的女朋友来聚会,一个看着就像刚上大学的姑娘,活泼可爱。朋友喜气洋洋地介绍:“这是我女朋友,小雅。” 我该怎么接?叫“小雅”?好像有点太亲昵,我是谁啊我。叫“弟妹”?我的天,这都什么年代了,土得掉渣。叫“雅雅”?我怕我朋友当场跟我拼命。最后,我憋了半天,露出了一个自以为最真诚的微笑,说了句:“你好你好,快坐。” 全程再没敢跟她有任何称呼上的交流。回家路上我还在琢磨,这事儿到底怎么破?

这种 年龄焦虑 带来的称谓困境,在三十六岁这个节点上被无限放大。我们不再是那个可以仗着年轻,随便叫声“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就能蒙混过关的小屁孩了。我们自己,正在变成别人口中的“叔叔”和“姐”。第一次被小朋友叫“叔叔”的时候,我承认,我恍惚了整整一个下午,甚至还跑去照了照镜子,试图从脸上找出与这个称谓匹配的沧桑感。

所以,三十六岁的人,到底该如何优雅又不失分寸地称呼他人?经过无数次的社死现场和深夜反思,我总结出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生存法则,不一定对,但至少能让我自己舒服点。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真诚大于一切技巧 。与其在那儿纠结半天,不如大大方方地问一句。比如,“不好意思,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 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把尊重和选择权交给了对方。没人会因为你的坦诚和礼貌而生气。这比你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叫错一个称呼要好一百倍。

第二条, 学会使用中性且带有善意的“万能称呼” 。在不确定对方身份和喜好的情况下,“老师”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看场合。在知识分享、工作交流的场合,称呼对方一声“老师”,无关年龄,只关乎尊重。此外,“朋友”、“您好”这些词,虽然简单,但永远不会出错。放弃那些花里胡哨的称呼,回归最朴素的交流,反而是一种智慧。

第三条, 观察,然后模仿 。在一个新环境里,别急着开口。先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的。办公室里大家都叫那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女孩“菲姐”,那你跟着叫准没错,这说明她要么是资历深,要么是能力强,这个称呼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尊重。这招叫“随大流”,虽然没什么创意,但绝对安全。

第四条, 对自己狠一点,接受现实 。是的,我们已经到了会被叫“叔叔”、“阿姨”的年纪了。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心态上就会放松很多。当一个孩子奶声奶气地叫你“叔叔”时,别再内心挣扎了,笑着回应一句“哎,小朋友你好啊”,你会发现,世界瞬间就美好了。 中年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们心里还住着一个少年,却不得不扮演一个沉稳可靠的成年人。这种割裂感,正是称谓尴尬的根源。

说到底, 三十六岁怎么称呼他人 ,这个问题背后,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自身定位的迷茫和探索。我们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既要尊重前辈,又要提携后辈,同时还要和同龄人进行复杂的社交博弈。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是情商、是边界感、是社会阅历的综合体现。

我现在觉得,与其把心思都花在琢磨那个完美的称呼上,不如把重点放在交流的内容本身。一个真诚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远比一个油滑或精准的称呼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或许,最好的称呼,就是忘掉称呼。当我们真正投入到一场对话中,当我们真正关心对方所说的话时,那个卡在嘴边的词,好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实在不行,就学我,脸上挂着佛系的微笑,然后轻轻问一句:“你好,请问……怎么称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