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上海人告诉你:上海话怎么称呼老公的?这些叫法你听过吗!

哎哟,说起 上海话怎么称呼老公的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里头门道多嘞,绝不像普通话里一句“老公”那么简单、那么一刀切。侬晓得伐?我们上海女人啊,称呼自家男人,那是带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腔调”的。这不仅仅是个称谓,它呀,是藏着吴侬软语里头那点子特有的精致,那份儿只有我们上海人才能品出来的“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叫外公,从来就不是什么“老公”。她总是糯糯地、拖着长音喊一声:“ 老头子 !”这声“老头子”啊,听着有点像在“嫌弃”,带着那么一点点不耐烦,好像在说“侬介个老不看(不省心)的”,但细细品起来,又全是透着骨子里的亲昵和踏实。那时候,外公总是在厨房里捣鼓他的那些老物件,或是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一听到这声,总是会“嗯”一声,把手里的活计放下,转过头来,脸上笑出一朵花。侬看,这“老头子”啊,可不是随便叫的,它得有年头,有岁月,得是那种一起柴米油盐、一起熬过日子的老夫老妻,才能叫出那份儿带着烟火气的温情。我外婆那代人啊,好多都这么叫,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笃定又有点“硬气”的上海女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对自家男人,嘴上不饶人,心里可都是满满的。

再后来,到了我姆妈她们那辈儿,就稍微“洋气”了一点,但也还是保留着上海话的精髓。她们开始会用 “阿拉男人” 。这“阿拉男人”啊,可不是直白地说“我的男人”。这“阿拉”两个字,一出口,就带着我们上海人特有的那种集体感,那种“自家屋里厢”的亲近。你说给外人听,仿佛是在说“我们家里的那个男人”,既有点私密,又有点骄傲。比如,小姐妹们轧闹猛,大家聊天说起各自的先生,我姆妈就会说:“阿拉男人啊,他这个人就是介个脾气……”语气里,有抱怨,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归属感。这称呼,不像“老头子”那么“老”,但也不是那么“嫩”,恰恰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把传统的内敛和现代的表达,融合得恰到好处。我隔壁张阿姨,每次提起她先生,也是这个叫法,听着就觉得特别接地气,特别有生活气息。你听着,就像她正在厨房里忙活着,抽空和你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都是生活的细碎和真实。

地道上海人告诉你:上海话怎么称呼老公的?这些叫法你听过吗!

那么,像我们这一代,或者更年轻的上海小囡呢?说实话,现在直接叫“ 老公 ”的,确实是越来越多。毕竟,时代在变,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很多约定俗成的称谓也就跟着渗透进来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上海人叫“老公”,语气和腔调还是不一样的。它不会像北方姑娘叫得那么直接、那么洪亮,我们上海女人啊,即便叫“老公”,也常常带着那么一丝丝的“嗲”,或者在后面拖个音,像在撒娇,像在要求,又像是在暗示什么。比如,晚上老公回来晚了,你一个电话过去,不会直接吼“你怎么还不回来!”而是会轻轻地、带着点不满又带着点期待地问:“ 老、公,侬啥辰光回来啦? ”你看,这“老公”两个字,就被赋予了我们上海女性特有的柔情和“作”的艺术。

不过,除了这些,还有些更“隐蔽”或者更“特定”的叫法,侬可能不晓得。比如,有些老派的上海人家,或者在特定场合下,会用 “屋里厢嗰” 来指代自己的丈夫。这个就更内敛了,带着一种含蓄的声明,表明“这是我家里的人”,不直接点名,却把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它有点像古时候的“内子”,透着一股子“拎得清”的门第感。我有个朋友,她奶奶就是这样,跟外人介绍自己先生,从来不说名字,也不说“我老公”,就一句轻描淡写的“屋里厢嗰”。这种称呼,带着老上海的沉淀,仿佛在说:有些话,不用多说,懂的人自然懂。它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也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教养。

还有些时候,特别是在上海本地的“圈子”里,朋友之间聊起来,如果你想稍微开个玩笑,或者带点幽默感,偶尔也会用一些“变体”。比如,有时候会叫自家男人“ 爷叔 ”,但这肯定不是正经的称呼,而是在打趣,或者模仿上海小囡叫成年男性的语气,带着点俏皮。但这种叫法,多半是在轻松愉快的场合,朋友间调侃,而且还得多看看对方的反应,不是随便就能用的,否则就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了。这就好像上海人讲“噱头”,讲的是一个意境,一份灵气。

说到底, 上海话称呼老公的方式 ,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载体。它从外婆那辈的“老头子”里透出的岁月静好,到姆妈她们“阿拉男人”里的烟火日常,再到我们这辈“老公”里的撒娇与现代,甚至还有“屋里厢嗰”的内敛与含蓄。每一种称谓,都带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温度。它让你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

你看,外地人听来,可能只是一个词,但在我们上海人耳朵里,那可是有画面感,有温度,有回忆的。那一声声带着上海味道的称呼,就像一道道我们上海人自家弄堂里头的家常菜,每道菜都有它独特的味道,独特的烹饪方式,吃起来,那都是满满的生活滋味。现在普通话“老公”虽然普及了,但那种独属于上海话的“味道”,那种只有我们才懂的细腻和婉转,我觉得还是应该好好保留下来的。这不光是对语言的传承,更是对我们这座城市,对我们情感表达方式的一种尊重和珍视。下次侬再听到上海女人叫自家男人,不妨细细品味一下,看看她到底用的是哪种“腔调”,你就能感受到更多不一样的上海情趣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