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怎么称呼自己学员的?答案藏着温柔与严格的密码

说真的,每次看 鹿晗 当导师的节目,我总会下意识地去扒一个细节,一个特别不起眼,但又像解码器一样能瞬间读懂他内心状态的细节——他到底是怎么称呼那些站在他面前,满眼星光又一脸忐忑的年轻人的。

这事儿特有意思。因为一个简单的称谓,背后藏着的东西,可比长篇大论的点评要丰富得多。它是一把尺子,丈量着导师和学员之间的距离;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这个导师最真实的心态和方法论。

我印象最深,也最能戳中我的,是他挂在嘴边的那个称呼—— “孩子们”

鹿晗怎么称呼自己学员的?答案藏着温柔与严格的密码

你品,你细品。就这三个字。

在《创造营2020》里,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当他想鼓励大家的时候,他会笑着说:“ 孩子们 ,加油啊!”当他看到学员们因为压力太大而情绪崩溃时,他会一脸心疼,语气放得极轻极软:“没事的, 孩子们 ,慢慢来。”

这个称呼,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儿“爹味”,或者说,带点长辈的口吻。但你只要结合当时的情境,看到 鹿晗 那张依旧少年感十足的脸,和他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清澈的关切,你就会明白,这声“ 孩子们 ”里,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姿态。

那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一种混杂着过来人经验的保护欲和一种发自内心的共情。

别忘了, 鹿晗 自己就是从那种近乎残酷的练习生体系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比谁都清楚,台下十年功的汗水是什么味道,比谁都明白,每一次考核、每一次评级对一个追梦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那种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否定的心情,他自己就真真切切地体验过无数次。

所以,当他喊出“ 孩子们 ”的时候,我几乎能看到一个时空交错的画面:现在的导师 鹿晗 ,仿佛在看着当年那个初出茅庐、拼尽全力只为一次出道机会的自己。这声称呼,是他下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守护者”的位置上。他想用自己的经验,为这些正在经历他曾经经历过的痛苦与迷茫的“ 孩子们 ”,撑开一把小小的保护伞。

这声“ 孩子们 ”,是温柔的,是暖的。它瞬间拉近了心理距离,把那种紧张的、充满竞争关系的“师生”或“评委与选手”的对立感,消解成了一种更亲近的、带有家庭感的“大家庭”氛围。他不是在评判,他是在陪伴。

但是,如果你以为 鹿晗 的导师角色就只有这一面,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还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称呼方式—— 直呼大名

对,就是连名带姓,清清楚楚,一个字都不差地喊出那个 学员 的名字。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专业的点评环节,尤其是在指出问题的时候。

前一秒,他可能还在用“ 孩子们 ”来缓和气氛,让大家放松。但音乐一停,当他需要进行技术性复盘,指出某个 学员 的舞蹈动作不到位,或者某个人的音准出了问题时,他的表情会立刻严肃起来,眼神也变得专注而锐利。

“XXX,你刚刚那个wave,力量没有给到点上。”

“XXX,注意一下,你这句的尾音处理得有点草率了。”

你看,这时候,他绝对不会用“那个小孩”或者某个昵称来指代。他会用最正式、最不容置疑的方式,点出具体的人,具体的问题。

这是一种什么信号?

这是一种极度专业的信号。它代表着:现在,我们不谈感情,只谈业务。我不是在以一个“哥哥”或者“前辈”的身份和你聊天,我是以一个 教练 的身份,在对你的专业能力负责。

这种称呼上的切换,简直绝了。它清晰地划分出了一条界线: 生活里的关怀和专业上的要求,是两码事 。温柔的底色,不代表可以放松标准;严格的要求,也不意味着否定你这个人。

这种 边界感 ,是很多导师身上稀缺的。有的人,要么全程板着脸,用严苛来武装自己的权威;要么全程和稀泥,用“都很好”来回避尖锐的问题。

鹿晗 不是。他的“ 孩子们 ”和他的“直呼大名”,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而可靠的导师形象。他让你觉得,他既是那个会为你擦眼泪的暖心学长,也是那个会在训练室里逼着你把一个动作重复一百遍的严厉 教练

这种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让 学员 们感到被关爱,但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她们知道,鹿教练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专业上的瑕疵都别想蒙混过关。

除了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称呼,他还会用一些更具团队感的词,比如 “我们队” “大家” 。这些词汇,又把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位置上拉了下来,让他成为了团队的一份子。尤其是在团队对战的环节,他会反复强调“我们”,强调集体荣誉感。这又是一种身份的转换,从一个指导者,变成了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鹿晗怎么称呼自己学员的

答案从来不是单一的。

他用 “孩子们” ,来包裹她们在追梦路上的脆弱与不安,给予最柔软的鼓励;他用 “直呼大名” ,来雕琢她们专业上的每一个棱角,进行最精准的指导;他用 “我们” ,来凝聚团队的力量,激发最强大的斗志。

这些称呼的变化,就像一首编排精妙的曲子,有舒缓的慢板,也有激烈的高潮。它们共同谱写了 鹿晗 独特的“育人”哲学:以共情为底色,以专业为准绳,以陪伴为方式。

他让你看到,一个真正的好导师,不是要你怕他,而是要你信他。相信他的温柔,也敬畏他的严格。

而这一切深刻的内涵,最初,都只是从那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称呼里,悄悄流露出来的。这,或许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 鹿晗 这个人的魅力所在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