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绊倒过的人,可真不少。
我敢打赌,你肯定有过那么一瞬间,话到嘴边,卡住了。眼前这位,周日在主日学讲台上,你毕恭毕敬地喊一声“李 老师 ”;周一在大学阶梯教室,他又是你的“李教授”。又或者,小组里那位亲切分享的“王 弟兄 ”,周二在公司会议室里,却是让你大气不敢喘的“王总”。
这时候,那个称呼,就像个烫嘴的山芋,咽不下去,吐不出来。脑子里两个小人疯狂打架,一个说“都是 弟兄姊妹 ,要亲切!”,另一个嘶吼着“分不清场合吗?要专业!”

结果呢?你可能支支吾吾,憋出一个“呃……那个……”对方一脸“?”看着你,空气瞬间凝固。
这简直是社死现场,对不对?
别怕,这道题,我答过,而且错得相当惨烈,所以今天,我掰开揉碎了,跟你好好聊聊这称呼里的“道道”。
先说“主内”,这个安全区,但也有讲究
在教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都讲“在基督里都是一家人”。所以,称呼的底色,是 亲切 和 平等 。
最万无一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然就是“ 弟兄 ”和“ 姊妹 ”。
“陈弟兄,麻烦递一下那本诗歌本。”“张姊妹,你今天做的这个点心也太好吃了吧!”
你看,多自然,多舒服。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抹平了年龄、社会地位的鸿沟。在神的家里,我们首先的身份,就是神的孩子,彼此是 弟兄姊妹 。
但是,对于那些在教会里有明确服事岗位的人,特别是承担教导责任的,一声“ 老师 ”,就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主日学的老师、圣经学习班的老师、儿童事工的老师。你叫他一声“ 老师 ”,不仅仅是礼貌,更是一种 尊重 。尊重他/她为此付出的时间、心血,尊重神透过他/她所传递的话语。这时候,你叫“王老师”,绝对比叫“王弟兄”更贴切,更能表达你对这份教导职分的敬重。
我刚信主那会儿,就傻乎乎的,见谁都叫弟兄姊妹。我们教会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姊妹,七十多岁了,负责初信栽培,我张口就来“吴姊妹”。她倒是很慈爱,笑呵呵地答应了。但旁边一位长辈悄悄拉我一下,说:“叫‘吴老师’,或者叫‘吴阿姨’,孩子,这样更显尊敬。”
我当时脸一下就红了。是啊,人家是奶奶辈的人了,又是我的信仰启蒙 老师 ,一声“姊妹”在那个语境下,就显得我太不懂事了。
所以,你看,即便在“ 主内 ”,也不是一个称呼打天下。
- 普遍情况 :互称“ 弟兄 ”“ 姊妹 ”最保险。
- 教导职分 :尊称“ 老师 ”,如“张老师”“李老师”。
- 牧者长老 :直接称呼其职分,如“王牧师”“陈长老”“林传道”。这个基本不会错,是标准答案。
- 看教会文化 :有些教会氛围特别像大家庭,年龄大的长辈,叫声“叔叔”“阿姨”,甚至“X妈妈”,会显得特别亲。但这得看情况,别自来熟。
总的来说, 主内 的称呼,核心是 爱心里的尊重 。
再聊“主外”,这是雷区,千万小心
好了,重头戏来了。一旦踏出教堂大门,进入社会这个大场景,称呼的逻辑,就得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时候,最最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我加粗、标红、放大告诉你:
尊重对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角色! 尊重对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角色! 尊重对方的死会身份和职业角色!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因为在“ 主外 ”的场合,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你的弟兄姊妹,你还面对着他/她的同事、学生、客户、病人……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你自己,也间接代表了你背后的信仰群体。
我们来模拟几个场景:
场景一:在学校或学术会议
你的导师,在教会是带你祷告的“刘 弟兄 ”。但在课堂上,在学术研讨会上,他就是“刘教授”“刘导”。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上百人的公开课上,站起来提问,张口就是:“刘弟兄,关于刚才那个康德的理论,我有点不明白……”
我都能想象到全场死一般的寂静,和你导师脸上那精彩纷呈的表情。其他同学会怎么想?“这人谁啊?什么‘弟兄’?他们是什么神秘组织吗?搞小团体?”
你看,一个不恰当的称呼,瞬间就制造了隔阂和误解。你本想表达亲近,结果却可能给导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让外人对你的信仰产生奇怪的揣测。这时候,大大方方地叫一声“刘教授”,才是对他最大的 尊重 ,也是最有智慧的 见证 。
场景二:在公司或职场
你的部门经理,是和你一起查经的“周 姊妹 ”。但在办公室,在会议室,在客户面前,她就是“周经理”。
如果你在汇报工作时,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说:“周姊妹,上个季度的报表我做好了,您看一下。”
完蛋。这比在学校还命。同事们会怎么看?会不会觉得你因为和经理有“特殊关系”才平步青云?会不会觉得你们基督徒在职场上拉帮结派?这对周经理的领导力和公信力,是巨大的伤害。
记住,职场的核心法则是 专业 。称呼,就是专业的第一道门面。叫“周总”“王工”“李主管”,用对方的社会头衔来称呼,这是职场人的基本素养。
场景三:在医院、银行等服务场所
给你看病的医生,是教会诗班的“孙 老师 ”。但在诊室里,他就是“孙医生”。你不能一进去就说:“孙老师,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后面排队的病人会怎么想?
在“ 主外 ”的场合,称呼的根本,不是为了彰显“我们是一伙的”,而是为了 融入环境,成为光和盐 。你的专业、你的得体、你的礼貌,就是最好的见证。一个不合时宜的称呼,就像一粒老鼠屎,瞬间就能坏了一锅汤。
那……在“主内”和“主外”的交叉地带怎么办?
生活当然不是这么非黑即白。总有些模糊地带。
比如,教会组织郊游,你的老板“钱总”也来了。这时候你怎么叫?再比如,你在一个饭局上,同时遇到了教会的“赵 老师 ”和你的几个非信徒朋友。
这时候,拼的就是“情商”和“眼力价”了。
我的个人心得是: 就高不就低,就公不就私 。
意思就是,当有外人在场时,优先使用对方在社会上的、更正式的称呼。
在郊游时,你可以笑着对你的老板说:“钱总,今天您可得放松一下,别想工作的事啦!”这既表达了关心,又维持了职场上的尊重。私下里没别人时,你们再切换回“钱弟兄”的模式,完全没问题。
在饭局上,向你的朋友介绍时,要说:“这是我们教会的赵 老师 ,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建筑师。”而不是说:“这是我们教会的赵弟兄。” 前者给足了对方面子,也让你的朋友能快速了解对方的身份;后者只会让你的朋友感到云里雾里。
如果实在实在拿不准,还有一个终极绝招:
直接问!
这不丢人,反而显得你特别真诚和尊重对方。你可以找个机会,私下里问:“王总,以后在有其他同事在的场合,我还是称呼您‘王总’比较合适吧?我怕叫错了让您为难。”
你放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对你的这份体贴和周到,报以微笑和肯定。
说到底,一个称呼,折射的是我们的 智慧 。神要我们“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灵巧”,就体现在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里。
称呼,是关系的刻度尺,也是情境的识别器。在 主内 ,我们用“ 弟兄姊妹 ”和“ 老师 ”来传递爱与敬;在 主外 ,我们用专业的职场称谓来表达尊重与见证。
别再让一个简单的称呼,成为你社交的“绊脚石”和别人认识我们信仰的“隔离墙”。这门功课,我们都得好好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