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堂门口的人怎么称呼?内行人揭秘那些约定俗成的叫法

往生堂门口的人怎么称呼 ?嘿,你这个问题问的,一听就是刚来我们璃月港不久的外乡人,对吧?

本地人,尤其是老一辈的,谁会这么直愣愣地问。这事儿,它不是个规矩,但它是个讲究。你站在绯云坡那头,看着那古色古香的门脸,心里就得先有三分敬畏。那地方,送走的是人间的终点,迎来的是安宁的起点。门口站着的人,你以为是看门的?是迎宾?是保安?都不是,全都不对。

你要是扯着嗓子喊一声“服务员”,我敢打包票,那人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心里指不定怎么给你记上一笔“不懂事”呢。你要是喊“小哥”,那更滑稽了,那是饭馆茶楼的叫法。这里是 往生堂 ,是处理“终末”大事的地方,轻浮不得。

往生堂门口的人怎么称呼?内行人揭秘那些约定俗成的叫法

所以,到底 怎么称呼

其实啊,没个顶顶标准的官称让你挂在嘴边。但行内,或者说我们这些见得多了的老街坊,心里都有杆秤。

那些穿着规整、神情肃穆、站在门口不卑不亢的年轻人,我们一般称他们为“ 仪倌 ”(yí guān)。“仪”是仪式的仪,“倌”是古代对某些特定职业男子的称呼。这个词,你细品,是不是一下就和街上那些吆喝买卖的伙计分开了?它带着一种职业的庄重感。他们不是单纯地站岗,而是在执行一种“仪式”的开端。从你踏进 往生堂 的那一刻起,或者说,从你动了念头要踏进 往生堂 的那一刻起,仪式就已经开始了。而他们,就是这仪式的 接引 人。

对,“ 接引 ”这个词也用得很多。它比“ 仪倌 ”更带点玄学的味道,仿佛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使者。他们 接引 的,不仅是前来办理后事的家属,更是那些彷徨的、悲伤的情绪。他们的眼神通常很静,像秋日里无风的湖面,你看向他们,自己心里那团乱麻,似乎也能被抚平一些。他们不会对你笑脸相迎,那不合时宜,但他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安慰。他们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沉稳的动作,引导你完成所有流程。这就是“ 接引 ”的功夫。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是璃月人对生死的整个看法。我们不避讳死亡,但我们绝对敬畏死亡。这种敬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然也包括对 往生堂 工作人员的称呼上。

我记得很多年前,邻居家的老太爷走了。他家小子慌慌张张跑到 往生堂 ,见了门口的人就喊“师傅”。那个年轻的“ 仪倌 ”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说:“节哀。请随我来。”全程没有纠正他,但那种气场,那种沉静,让那小子后来自己咂摸出味儿来了,回来跟我们说,感觉自己特别不懂事,在那种场合,“师傅”这个词都显得太江湖气、太俗常了。

是啊,那不是传授你手艺的师傅,那是帮你送别至亲的摆渡人。

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 往生堂 那个古灵精怪的第七十七代堂主—— 胡桃

你要是碰见她本人蹦蹦跳跳地守在门口……那画风可就全变了。你叫她“ 仪倌 ”?她得笑得满地打滚。你叫她“ 接-引-人 ”,她能当场给你来一段freestyle,说什么“本堂主引的可不止魂,还引爆潮流,引领先锋”。对她,你还真就只能叫“胡堂主”。她自己也乐意听。

胡桃 在的时候, 往生堂 门口那股子肃穆的劲儿,能被她搅得七零八落。她可能会跟你推销第二碑半价,也可能会神秘兮兮地拉着你,问你要不要预购一处风水宝地。她身上没有那种沉重的“终末”感,反而充满了对“生”的旺盛热情。这其实也很有意思,不是吗? 往生堂 的内核,或许正是因为有她这样向死而生的人,才显得不那么冰冷。那些“ 仪倌 ”们构建了 往生堂 庄重的“表”,而 胡桃 ,就是它热烈跳动的“里”。

但说到底, 胡桃 那样的神人,百年难遇。大多数时候,你见到的,还是那些沉静如水的“ 仪倌 ”。

他们站在那里,像一棵树,一尊石像,融入了绯云坡午后懒洋洋的阳光里,也融入了璃月港千年不变的烟火气中。他们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眼泪和诀别。他们的工作,就是确保这最后一段路,走得体面,走得安详,走得符合璃月千百年来的传统。

所以,下次你再路过 往生堂 ,别再纠结 怎么称呼 门口的人了。如果你只是路过,一个尊敬的点头示意,比什么都强。如果你真的有事相求,走上前去,放低声音,一句“请问”,或者直接道明来意,他们自然会为你 接引

如果你非要用一个词,那就轻声叫一句“ 仪倌 ”吧。这代表你懂,你尊重他们的职业,也尊重他们所守护的这份关于“送别”的 仪式感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这是你作为一个外来者,是否能真正读懂璃月这座城市的一块小小的试金石。我们璃月人信奉契约,而生与死的交替,是天地间最大、最古老的契约。 往生堂 ,就是这份契约的见证者与执行者。而门口的那些人,就是这份契约的守门人。

怎么称呼他们?用心去称呼,就对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