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又在饭桌上对我进行“亲戚称谓学”的随堂测验了。
起因是小侄子,我哥的儿子,一个刚会满地乱跑的小家伙,指着我舅家的大儿子,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叔叔!”
一桌子人,瞬间凝固。我舅的脸,那表情,简直是“你看我像不像你叔叔”的真人版演绎。我妈一个箭步上前,抱起小侄子,开始了她那套经典的、刻在DNA里的教学:“宝宝,不能叫叔叔,这是舅舅家的哥哥,要叫 表哥 !来,跟奶奶念,biǎo…gē…”

我扒着饭,差点笑出声。这一幕,简直是我童年的高清重制版。 舅舅家几个孩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哪是教科书上“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八个字就能讲清楚的?这根本就是一门玄学,一门夹杂着地方方言、家族传统和个人情感的复杂社会学。
理论上,这事儿简单得像一道小学数学题。舅舅,是我妈妈的兄弟。那么他的孩子,就都是我的表亲。按照年龄和性别划分,比我大的男孩,叫 表哥 ;比我大的女孩,叫 表姐 ;比我小的男孩,叫 表弟 ;比我小的女孩,叫 表妹 。完美,清晰,逻辑自洽。考试要是考这个,我保证拿满分。
但生活,它从来不按考纲出题。
首先,舅舅不止一个怎么办?我家就有大舅、二舅。好了,难度升级了。大舅家的儿子,比我大,那自然是 大表哥 。没毛病。二舅家的女儿,比我大,顺理成章就是 二表姐 。可问题来了,如果我大舅家还有个女儿,比我二舅家的女儿还大,那她是谁?大表姐?那二舅家的女儿呢?还是二表姐?这个排序,到底是按舅舅的排行来,还是按表兄妹自己的年龄来?
我们家的规矩,是前者。一切以我妈那边的兄弟姐妹排行为准。所以,我有一个大表哥,一个大表姐(他们是亲兄妹),还有一个二表哥。哪怕我二表哥的年纪其实比我大表姐还大,但因为他爸是二舅,所以他就得屈居“二”位。这套逻辑,小时候我花了很久才理顺,每次家庭聚会前都要在心里默念排练,生怕叫错一个,被老妈的眼神“射杀”。
这还只是“官方称谓”。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这套系统早就被我们自己玩坏了。
我的那位 大表哥 ,官方称谓庄重无比,听着就得立正站好那种。但私底下,我们这帮小的,从没人这么叫他。我们都喊他“黑炭”。原因无他,十几岁那年夏天,他非要去水库游泳,一个下午晒得跟从煤窑里刚出来似的,那个外号就这么跟了他二十多年。现在他自己开公司,人模人样的,但在家族微信群里,我发一句“@黑炭,周末聚餐带不带嫂子来?”他还是会秒回一个翻白眼的表情。
我还有个 表妹 ,二舅家的。小时候胖乎乎的,脸蛋圆得像刚出笼的包子。于是“肉包子”这个外号就叫开了。现在她长大了,减肥成功,亭亭玉立,朋友圈里是岁月静好的文艺女神。可一回外婆家,我还是习惯性地扯着嗓子喊:“肉包子!我妈让你去厨房拿碗!”她每次都气得追着我打,但那股亲热劲儿,是喊一万声“表妹”都换不来的。
你看, 舅舅家几个孩子怎么称呼 ,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这些带着故事和温度的昵称里。这些外号,是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我们共同的记忆匣子。喊一声“黑炭”,我想起的就不只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而是那个在田埂上带我抓蜻蜓、把最大最甜的西瓜瓤挖给我吃的少年。喊一声“肉包子”,我看到的也不只是那个漂亮的都市白领,而是那个扎着羊角辫、因为我抢了她一根冰棍而哭得惊天动地的小丫头。
这才是称呼的灵魂啊!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而是一段关系的浓缩,一种情感的确认。
当然,这种“江湖规矩”也时常和“官方规矩”发生激烈碰撞。我妈,就是那个最坚定的“官方规矩”捍卫者。她坚信,在长辈面前,必须使用最标准、最规范的称谓,这叫“懂礼貌”。有一次家族大聚餐,我脱口而出喊了声“黑炭”,我妈的筷子“啪”地一声就拍在了桌子上,眼神里的警告意味,堪比两把飞刀。我只好讪讪地改口,用一种极其别扭的播音腔喊道:“……大、大表哥,您吃菜。”我大表哥憋着笑,脸都红了。
而到了我们下一代,这门“玄学”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我那小侄子,就是在这种混乱中长大的。他一会儿听我妈教他喊“大表哥”,一会儿又听见我喊“黑炭”,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问号。更多的时候,为了省事,他干脆用最泛化的词汇——“哥哥”、“姐姐”。这倒也省心,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精确制导、点对点的亲戚关系,在他们这一代,似乎正在被一种模糊的、扁平化的称呼所取代。
更有趣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称呼系统里还混进了“洋玩意儿”。我有个表姐,嫁了个外企高管,给儿子取了个英文名叫Kevin。于是,家族聚会上就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外婆喊他“我的乖宝”,我妈喊他“大外孙”,我表姐喊“Kevin”,而我们这帮同辈,为了显得洋气又接地气,创造性地发明了“Kevin哥哥”这种中西合璧的叫法。
所以,你现在再问我, 舅舅家几个孩子怎么称呼 ?
我真的没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我可以告诉你,书本上写的是 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前面可以根据舅舅的排行加上“大”、“二”、“三”。这是你在长辈面前保命的“官方话术”。
但我更想告诉你,真正的称呼,流淌在日常生活的嬉笑怒骂里。它可能是那个他独有的、甚至有点傻气的外号,是你们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它也可能随着你们的关系变化而变化,小时候连名带姓地叫,长大了也许就只剩一个简单的“喂”,但一个眼神,彼此就都懂了。
这些称呼,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这些因血缘而联结的人紧紧地绑在一起。它标记着我们的长幼尊卑,也记录着我们的共同成长。从“大表哥”到“黑炭”,从“表妹”到“肉包子”,每一个称呼的背后,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故事,一抹温暖的家庭底色。
这团看似杂乱无章的乱麻,解开来看,每一根丝线都连着心。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家庭里,称呼的真正魅力吧。它不追求逻辑上的绝对严谨,却充满了人情世故的万般滋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