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我特别佩服一些人的“自来熟”,那种张口就来的亲热劲儿,仿佛我们上辈子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妹。但大多数时候,这种自以为是的亲近,对我来说,就是冒犯的开始。 别人怎么称呼会冒犯了你 ?这问题对我来说,简直能写一篇万字长文。
首当其冲,必须是那个泛滥成灾的称呼—— 美女 。
我跟你讲,这俩字现在对我来说,基本等于一个功能性词汇,跟“你好”、“借过”差不多一个意思。走在路上,发传单的冲你喊“美女,了解一下”;买杯奶茶,店员笑着说“美女,你的好了”;甚至连收废品的大爷,探出头来也是一句“美女,有纸箱子卖吗?”。

嘿,我谢谢您嘞。
这一声声“ 美女 ”里,到底有多少是对我外貌的认可,又有多少是纯粹因为我的性别是女,所以就套上了这个最省事儿的模板?它像一张廉价的便利贴,不由分说地贴在你身上,上面没写你的名字,没写你的特质,只写着两个字:女的,活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瞬间格式化了,所有的个性、思想、情绪都被这两个字给覆盖掉。它不是赞美,它是一把万能钥匙,是某些人用来开启一段对话、推销一样东西、或者单纯进行一次社会行为的工具。我不是我,我成了一个行走的、模糊的、被物化的女性符号。
真的,还不如直接叫我“那位穿蓝色衣服的女士”,起码,那还包含了对我当天穿搭的观察,显得更走心一点。
然后,就是那个让我脚趾抠地的“ 亲 ”。
我不知道这股歪风是从哪里吹起来的,一夜之间,好像所有人都在网上管我叫“亲”。淘宝客服一句“亲,在的呢”,我忍了,毕竟是交易规则下的“虚拟微笑”。可现在,工作群里不熟的同事发个文件过来,后面跟一句“亲,收一下”;某个八百年没联系过的小学同学,突然发消息“亲,帮我投个票呗”。
我……我跟你很亲吗?
这种单方面强加的亲密关系,让我感到一阵生理性的不适。它把人与人之间宝贵的、需要时间去建立的亲近感,稀释成了一种极其廉价的口头禅。它就像一种黏糊糊的糖浆,毫无预兆地泼在你身上,让你甩都甩不掉。它试图用一种虚假的温情来掩盖商业目的或社交企图,这种感觉,怎么说呢,特别虚伪,特别塑料。你还不好发作,你回一句“别叫我亲”,对方可能还觉得你这人怎么这么开不起玩笑,真难搞。天知道,我只是想保留一点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有边界感的距离。
接下来,咱们聊聊年龄这个雷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对“ 阿姨 ”这个词高度敏感。前两天在小区里,一个也就五六岁的小朋友,奶声奶气地冲我喊“阿姨好!”,我脸上笑着回应,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自己是不是该去买点抗衰老的精华了。小孩儿嘛,童言无忌,可以理解。
但最要命的,是那些明明跟你差不了几岁,甚至比你还大的年轻人,管你叫“阿姨”。那一瞬间,你感觉自己不是被叫老了,而是被一种无形的辈分给强行压下去了。对方可能只是想表示礼貌,但在我听来,那里面有一种微妙的、划清界限的意味。
与之相对的,是在职场上,被一些年长的同事或者领导,用一种宠溺又轻视的口吻叫做“ 小姑娘 ”或者“小朋友”。
“ 小姑娘 ,这个方案再改改,还是太嫩了。”“你们这些小朋友,想法多,但就是不落地。”
每次听到这种话,我脑子里都有一根弦“嗡”地一下就绷紧了。我拿着和你一样的薪水,承担着同样量级的KPI,在这个项目上熬了三个通宵,最后我的所有努力和专业性,都被“小姑娘”这三个字轻飘飘地一笔勾销了。它剥夺了我的职业身份,把我降维成一个需要被照顾、被提点、思想不成熟的晚辈。这根本不是亲切,这是一种包裹着糖衣的傲慢,是一种居高临下的 权力审视 。
还有一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极度不尊重的行为—— 就是不好好叫你的名字 。
我的名字不算生僻,但也谈不上多大众。总有些人,认识了很久,依然能把我的名字叫错、写错。一次两次,我可以理解为口误或者笔误,但如果成了常态,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他根本没把我这个人放在心上。
名字是什么?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身份标识。认真地记住并且准确地叫出一个人的名字,这是社交中最最基本的尊重。当一个人反复叫错你的名字,他传递出的信息就是:你,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到我甚至不愿意花几秒钟去记住你的代号。
比叫错名字更过分的是,用“ 喂 ”或者一个功能性的标签来代替。
“喂,那个谁,过来一下。”“那个做设计的,你把图给我。”
在发出这种声音的人眼里,你可能连一个独立的人都算不上。你只是一个能满足他需求的工具。他懒得去记你的名字,甚至懒得用一个代称,一个粗暴的“喂”,就把所有的尊重都打碎了。那一刻,你会感觉自己的人格被极大地贬低了,仿佛你只是办公室里的一台打印机,或者一个会走路的文件柜。
其实,归根结底, 别人怎么称呼会冒犯了你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那个称呼本身有多么恶毒,而在于那个称呼背后所透露出的 态度 。
无论是“美女”的物化,“亲”的虚伪,“阿姨”的年龄审判,“小姑娘”的权力压制,还是压根不叫你名字的漠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点:对方没有把你当成一个 平等的、独立的、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个体 。
他看到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一个标签,一个角色,一个符号。
一个好的称呼,应该像一把钥匙,恰到好处地打开一扇交流的门。而一个冒犯的称呼,则像一把锁,在你心门上“咔哒”一声,彻底锁死。
所以,下一次,当你不确定该如何称呼一个人的时候,不妨试试最安全也最真诚的方式——
“你好,请问,我该怎么称呼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