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秘语:后宫嫔妃究竟是怎么向皇上称呼自己的?

你以为,宫里头的女人,对着那个天底下最尊贵的男人,开口闭口就只是一个“臣妾”吗?

要真是这么简单,那这紫禁城里的风风雨雨,怕是早就被这俩字给说干了、说尽了。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一部血泪史,一盘算计精妙的棋。

咱们先说说那个被电视剧快要用烂了的词儿—— 臣妾

深宫秘语:后宫嫔妃究竟是怎么向皇上称呼自己的?

说实话,每次听到电视里,不管位分高低,从皇后到答应,个个都自称 臣妾 ,我这心里就直犯嘀咕。这词儿,听着是恭敬,是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 ,是为臣之道,是君臣之礼; ,是为妾之道,是男女之别。合在一起, 臣妾 这个词,简直就是把一个女人的双重身份——国家的臣子和男人的附属品——给捆绑得死死的,用一种近乎卑微的姿态,呈现在皇权面前。

这是一种极度的、彻底的顺服。你想想那个画面:金碧辉煌的大殿里,香炉里的烟飘得跟鬼魂似的,一个打扮得花团锦簇的女人,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声音发着颤,从喉咙里挤出这两个字。这里面,有敬畏,有恐惧,更有对命运的全部托付。她的一切,荣华富贵,身家性命,都系在御座上那个男人的喜怒之间。所以, 臣妾 这两个字,与其说是一个称呼,不如说是一道符咒,一道把自己牢牢钉在后宫生存法则上的符咒。

但是,别搞错了,不是人人都能用,也不是人人都爱用。

真正到了顶尖位置的,比如皇后,她会用得更讲究。在非常正式的国之大典上,为了体现国母仪天下,与皇帝共担江山的政治姿态,她或许会用 臣妾 。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在相对私人的场合,一个 “妾” 字,就足够了。

你品,你细品。

,这个字,单独拎出来,就少了很多“为臣”的政治意味,多了几分“为妻”的亲近。它依然是卑微的,依然是男尊女卑框架下的产物,但它指向的是一种更纯粹的家庭关系,一种“夫为妻纲”的伦理。皇后用“妾”自称,是在提醒皇帝,也提醒六宫:我是你的妻子,是这个家的女主人。这是一种身份的宣示,一种带着柔软姿态的强硬。它比冷冰冰的 臣妾 ,多了一丝烟火气,也多了一丝只有正妻才有的底气。

那其他人呢?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贵人、常在、答应们呢?

她们的世界,就更残酷了。很多时候,她们连自称 臣妾 的资格都没有。一个更直接、更不留情面的词在等着她们—— 奴婢

奴婢

这两个字一出口,连“人”的属性都被削弱了。你是奴才,你是婢女,你的一切都属于你的主子,也就是皇帝。这是一种彻底的物化。当一个嫔妃用 奴婢 自称时,她可能是在犯错后请罪,也可能是在地位悬殊极大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惶恐和卑微。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把自己放到最低,低到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低到只求能安稳地活下去。每一次说出 奴婢 ,都是一次对自尊的凌迟。

所以你看,从 臣妾 ,到 ,再到 奴婢 ,这根本就不是简单的称呼变化,这是一条等级森严、泾渭分明的鄙视链。你的嘴里说出哪个词,就决定了你在别人眼中的位置,也决定了你自己的心理定位。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宫墙再高,也锁不住人心。皇帝也是人,他也会有七情六郁,也会有偏爱和温情。当夜深人静,褪去龙袍,不是君臣,只论风月时,那些规矩就暂时被抛到了脑后。

这时候,最动人的称呼,往往是名字。

可能是她的小字,是她入宫前在闺阁中的那个名字。当皇帝柔声唤出那个只有他知道,或是只有他被允许叫的名字时,对那个女人来说,就是天底下最动听的仙乐。而她,或许会斗胆,用自己的名字来回应。这是一种极大的恩宠,一种近乎僭越的亲密。在那个瞬间,她不再是某个品阶的妃子,她只是她自己,一个被心爱男人捧在手心的女人。

这种时刻,是后宫女人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是最危险的瞬间。因为这种亲密,是皇帝赏赐的,他随时可以收回。今天他可以叫你“婉婉”,明天就能让你重新变回那个自称 奴婢 的罪人。

所以说,在后宫里,一个女人怎么称呼自己,从来就不是她自己能决定的。

这取决于皇帝今天的心情,取决于她昨夜的恩宠,取决于她在前朝的家世背景,更取决于她在后宫这场无声战争中的位置。

她可以用一个谦卑的称呼来示弱,躲避风头;也可以用一个略显亲昵的称呼来试探,看皇帝的反应;更可以用一个合乎礼法的称呼,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敲打那些潜在的对手。

这一个个称呼,就像是她们手中无形的武器和盾牌。她们用这些词语,构建起自己与皇帝、与这个世界的 precarious(岌岌可危的)关系。每一个字,都掂量过,都算计过。说出口的,是称呼;没说出口的,是野心,是欲望,是挣扎,是那一点点不甘为鱼肉的微弱心跳。

如今,我们站在故宫高大的宫墙外,想象着当年的场景。那些声音,那些“臣妾”、“妾”、“奴婢”……似乎还萦绕在朱红的梁柱之间,久久不散。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它们是一个个鲜活过的女人,在她们被禁锢的一生中,所能发出的、最沉重也最无力的回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