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是个坑。而且是个大坑。
你别笑,我跟你说真的。刚进职场的小年轻,总觉得这事儿简单,不就一个称呼吗?喊“X总”准没错。我告诉你,错得离谱。这水深着呢。当年我带过一个实习生,小伙子人挺机灵,985毕业,简历漂亮得不行。我们老板,自己创业的,四十来岁,平时就喜欢跟我们混在一起,穿个潮牌T恤,聊最新的游戏和剧。结果那实习生,一口一个“王总”,叫得那叫一个毕恭毕敬。开会叫“王总”,茶水间碰到了也叫“王总”,连食堂打饭排队,都要凑上去“王总,您先请”。
结果呢?老板私下跟我吐槽:“小张这孩子,是不是把我当成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浑身不自在。”

看到了吗?问题根本不在于“收入过万”这个标签。说句扎心的大实话,现在在一二线城市,一个公司的头儿,别说月入过万了,就是日入过万的也大有人在。钱,只是个结果,它不能定义这个人的脾性、风格和管理模式。你真正要研究的,不是他的银行卡余额,而是 他的个人气场和公司的生态环境 。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问“收入过万的老板怎么称呼”了,你应该问的是,我该如何称呼“我的”这位老板。这完全是两码事。这门学问,说白了就五个字—— 看人下菜碟 。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里面有多少种道道。
第一种:最安全,也最无聊的——“X总/X经理”公式
这是职场里的“标准普通话”,不出错,但也绝对不出彩。
什么时候用?那种等级森严,制度分明,你看到老板就像老鼠见了猫的大公司。或者,你的老板本人就是个严肃刻板、不苟言笑、开会永远是那几句官话套话的人。你跟他多说一句私事儿都觉得尴尬。那得了,你也别自讨没趣,老老实实地叫“X总”,保持距离,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这种称呼,像是一道安全屏障。它清晰地划分了上下级关系,提醒你,也提醒他,我们是工作关系,别扯其他的。这在很多传统行业,或者规模庞大的企业里,是 生存法则 。你冒然打破这个规矩,想跟他称兄道弟,人家只会觉得你这个人,没规矩,缺 分寸感 。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冷冰冰,没人情味儿。你永远只是他手下的一个兵,很难走进他的核心圈子。
第二种:最有技术含量的——“X哥/X姐”的江湖艺术
这种叫法,玩好了是亲近,玩砸了就是轻浮。
我见过一个销售总监,特别会来事儿。他们公司老板,一个挺有魄力的女强人,也就比他大个七八岁。公司里的人都叫她“李总”。唯独这个销售总监,在一次庆功宴上,借着酒劲儿,举着杯子过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李总,今天这单大项目拿下,您就是我亲姐!以后我就叫您‘李姐’了,您可别不认我这弟弟!”
当时那个场面,所有人都捏了把汗。结果那女老板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把杯里的酒干了:“行啊,有你这么能干的弟弟,我这当姐的脸上有光!”
从此,“李姐”这个称呼就叫开了。你别小看这一声“姐”,一下子就把纯粹的上下级关系,拉进了一层类似“自己人”的江湖关系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信任,更少的防备,更顺畅的沟通。
但你敢随便用吗?你得先 掂量掂量 。
第一,看公司氛围。那种全员都是90后、00后,大家穿着拖鞋上班,没事儿就开黑打游戏的创业公司,叫声“哥”或者“姐”,太正常了。反之,在一个国企或者老牌外企,你这么叫,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第二,看老板性格。他是不是那种豪爽、不拘小节、有点 江湖气 的人?他平时会不会跟你开玩笑、聊家常?如果他连跟你对视都透着一股威严,那你还是算了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看你自己的位置和能力。你得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他信得过、用得顺手的“自己人”。你啥也不是,上来就套近乎,那不叫拉近关系,那叫 攀附 ,叫油腻。人家只会觉得你心术不正。
第三種:最高情商的——“X老师”的奇效
这个称呼,简直是职场里的“杀手锏”,尤其适用于某一类老板。
哪一类?技术出身、专家型、学者型的老板。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不爱搞人际关系那套虚的,但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东西,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和自豪。
你管他叫“X总”,他觉得生分。你叫他“X哥”,他又觉得你不够专业。
这时候,一声“X老师”,简直是神来之笔。
“老师”这个词,妙就妙在,它同时传递了两种信息:第一,我承认您在这个领域的 专业和权威 ,您是我的前辈,我打心底里佩服您。第二,我表达了一种 谦逊和好学 的态度,我是来跟您学习的,不是来跟您争权夺利的。
对于那种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老板来说,这种精神上的认可,比任何物质上的吹捧都让他受用。我之前待过一家做人工智能的公司,老板是海归博士,顶级大牛。公司里所有人,从行政到核心算法工程师,都叫他“陈老师”。你跟他汇报工作,说“陈老师,我有个想法想跟您请教一下”,他的眼睛都会发光。整个公司的氛围,都像个研究院,充满了对知识的尊重。
所以,如果你的老板是这种类型,别犹豫,试试“老师”这个称呼,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那些绝对不能踩的雷区
说完好的,再说点儿作死的。
“老板” :这是最最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人以为“老板”是个通用称呼,其实不是。当着面叫“老板”,听起来特别像外面小餐馆的服务员,或者理发店的Tony老师。它会瞬间拉远你和整个公司的距离,显得你特别“边缘”,像个局外人。你可以跟朋友说“我们老板如何如何”,但绝对不要当着他的面喊他“老板”。
“老大” :除非你们公司是梁山好汉聚义厅,或者你确定老板就吃这一套,否则别用。这个词匪气太重,搞不好会显得你很幼稚,像在演古惑仔。
“X工” :在某些工程技术单位很常见,但在大多数互联网、商业公司里,如果你老板已经走上管理岗,你还叫他“X工”,潜台词就是“你也就是个搞技术的”,等于是否定了他管理者的身份。
说了这么多,你发现没有?
收入过万的老板怎么称呼 ,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那份 观察力 和 同理心 。
在你开口之前,花点时间。
看看别人怎么叫,尤其是那些在公司里待得久、跟老板关系好的老员工。他们是你的风向标。听听老板自己怎么介绍自己,他跟客户、跟合作伙伴打电话时,是用“X总”还是直接说名字?感受一下他跟你说话的语气和内容。他是只谈工作,还是会问问你“周末去哪儿玩了”?
一个称呼,就是一张你在职场里的名片。它透露出的,是你对环境的洞察力,是你为人处世的情商,是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别再纠结于他赚多少钱了。把这份心思,用在琢磨“人”本身上吧。叫对了,那不仅仅是一个称呼,那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更顺畅的沟通、更深的信任,甚至更广阔的职业前景的钥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