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怎么称呼老公的?从“老公”到“当家的”爱称揭秘!

说真的,你问我福州人怎么叫老公?这个问题,简单,也复杂。简单到两个字就能说完,复杂到能写一篇万字长文,里面全是家长里短、市井烟火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吴侬软语(哦不对,是闽都腔调)。

现在嘛,你走在东街口,随便抓个年轻妹妹问,十个有九个,手机一拿起来,脱口而出的就是那句甜到发腻的“ 老公 ~”。这个词,像一阵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们福州自然也不能免俗。微信里备注是“ 老公 ”,朋友圈秀恩爱是“我家 老公 如何如何”,吵架了在闺蜜群里吐槽的也是“我那个不省心的 老公 ”。它通用、方便、直接,像快餐,解决了称呼问题,但你问我,这地道吗?有“虾油味”吗?我得摇摇头。

这声“ 老公 ”,听着时髦,但总觉得缺了点我们福州厝边头尾那种黏黏糊糊、带着点算计又带着点依赖的亲昵感。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像是穿上了一件全国统一发放的“爱情制服”,看不出你我的分别。

福州人怎么称呼老公的?从“老公”到“当家的”爱称揭秘!

要说真正刻在福州人骨子里的称呼,你得往回倒个几十年,去听听我阿嬷那辈人是怎么叫的。

我印象最深,也最觉得有味道的,是那声 “依爹” (i-diǎ)。

你听听这个发音,用福州话念出来,软软糯糯,带着点撒娇的尾音。“依”在福州话里,是他、那个人的意思。“爹”呢,就是爸爸。连起来,不是喊他“爸爸”,而是“那个当爹的”、“孩子的爹”。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这一声“依爹”里,藏着一个家庭的全部重心。它不是一个单纯指向配偶的词,而是以孩子为圆心,画出的一个完整的家。喊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女人的身份已经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悄然转换成了一位母亲、一位妻子,而那个男人,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小子,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是孩子的山。

我阿嬷喊我阿公,从来不连名带姓。高兴了,会拉长了音调喊一声 “依爹” ,那声音穿过老房子的天井,带着笑意。要是生气了,那声 “依爹” 就变得短促、有力,像一把小锤子,敲在你心上,潜台词是:“你这个当爹的,还不赶紧过来看看!” 这里面有尊敬,有依赖,也有一种“你是我的、是这个家的”不容置疑的归属感。

“依爹”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个词,叫 “当家的” (dŏng-giă)。

这个称awesome。这可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的体现,你千万别理解错了。福州女人喊男人“当家的”,与其说是在抬高对方,不如说是一种聪明的“放权”和心照不宣的默契。表面上,家里的大事你说了算,你是“当家的”;可实际上,钱袋子在谁手里?孩子的教育谁在抓?家里的大小事务最后拍板的又是谁?嘿嘿,你懂的。

福州女人是水,绕指柔,她们不爱硬碰硬。喊你一声 “当家的” ,是给足了你面子,让你在外面有威风,在家里有尊严。但这声称呼背后,是她们用智慧和辛劳织就的一张网,把整个家牢牢地网在里面,温暖又安稳。那种感觉,就像是夏日午后,搬个小板凳坐在三坊七巷的老宅天井里,听着巷子深处传来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安稳踏实的味道。那是一种骨子里的认定。

到了我父母那辈,情况又有点变化。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既受传统影响,又接触了新思想。 “依爹” “当家的” 显得有点“土”,不够时髦。直接喊名字吧,又觉得太生分。于是,一种更含蓄、更“圈内人”的说法就流行起来了—— “我们家那位”

在单位里,和同事聊天,我妈提到我爸,总会说:“哎呀, 我们家那位 ,昨天又把鱼烧咸了。” 在邻里间,拉家常,也会说:“ 我们家那位 ,最近血压又高了。” 这五个字,简直是中年夫妻的“接头暗号”。它不张扬,不显摆,甚至听起来有点抱怨的意味,但字里行间,那份“我们是一家人”的亲密感,却怎么也藏不住。它像是在画一个圈,把两个人紧紧地圈在一起,对外人宣告:这是我的内部事务,这是我的人。

福州话里,也有个类似的表达,叫 “我们厝里侬” (uòng-cuó-liè-nèing),意思就是“我们家里的人”。味道,是一样一样的。

当然,夫妻之间哪有那么多相敬如宾。过日子,更多的是磕磕绊绊和打情骂俏。这时候,一些“不正经”的称呼就粉墨登场了。

你一定听过福州女人用一种嗔怪又无奈的语气,念叨自己的男人:“这个 死鬼 !”

哎,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在骂人。这声 “死鬼” ,翻译成普通话,大概等于“讨厌鬼”、“小冤家”。它必须配合着特定的表情和语调使用——嘴角在上扬,眼神里带着三分娇嗔七分宠溺,说出来的话才够味。能被老婆这样叫的男人,绝对是爱到了骨子里。这里面没有恨,全是揉碎了的爱,是“拿你没办法”的甜蜜负担。要是哪个福州女人连名带姓、一脸严肃地喊你,那你才要当心了,那才是真的出大事了。

至于我们这一代,称呼就更加五花八门了。除了最主流的 “老公” ,还有各种各样的变体。

有直接喊大名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或者吵架上头的时候,连名带姓地一吼,气势先拿捏住。

有喊昵称的,把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叠起来叫,或者干脆用一些只有两个人懂的绰号,那是属于他们的秘密花园。

还有更接地气的,孩子出生后,自动升级为“孩儿他爸”、“某某爸爸”。比如我闺蜜,她老公姓陈,她儿子叫豆豆,于是她对她老公的称呼就在“老陈”、“豆豆爸”之间无缝切换。喊“老陈”,通常是有事相求或者商量正事;喊“豆豆爸”,那多半是和孩子有关。你看,一个称呼而已,门道多着呢。

一个称呼而已,至于吗?

至于。

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代号。从文绉绉的“官人”、“相公”,到充满家庭责任感的 “依爹” “当家的” ,再到全国通用的“爱人”、“丈夫”,最后到今天烂大街的 “老公” 和千奇百怪的昵称。每一个称呼的变迁,背后都是社会结构、家庭观念和两性关系的巨大演变。

“依爹” “当家的” 里,藏着的是传统大家庭的秩序和福州女人“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 “我们家那位” 里,是单位大院时代的含蓄和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个人情感。而一声 “老公” ,简单直接,背后是核心小家庭的崛起和个体情感的奔放表达。

所以,福州人到底怎么称呼老公?

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公开场合的一句“我先生”,可以是朋友面前的一句“我家老林”,可以是情到浓时的一声“宝宝”,也可以是气急败坏时的一句“林某某你给我过来!”

但如果你问我,哪个称呼最有福州的味道?我还是会选那一声婉转的 “依爹” ,和那一句充满智慧的 “当家的” 。因为在那一声声的呼唤里,我能听到榕树下的光阴,能闻到佛跳墙的香气,能感受到一个福州女人对一个男人、一个家庭,最朴素,也最深沉的全部情感。那是我们的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