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外国人怎么称呼甜酒的?Sweet Rice Wine叫法简直五花八门

我敢打赌,每个在国外试图安利自家美食的中国人,都至少被一个问题噎住过。那个问题通常不是“这好吃吗”,而是“这……叫什么?” 当你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米粒饱满、汤汁清甜的甜酒酿,看着对面的外国朋友眼睛放光,一勺接一勺,然后心满意足地抹抹嘴,问出那个“灵魂拷问”时,空气,真的会凝固。

“So, what is this amazing stuff called?”

我第一次被问到的时候,脑子里简直是乱码。甜酒?Sweet wine?不行不行,这词一出,人家脑子里浮现的肯定是高脚杯里晃荡的液体,是雷司令,是冰酒,谁会想到是一碗半汤半饭的玩意儿?

揭秘外国人怎么称呼甜酒的?Sweet Rice Wine叫法简直五花八门

所以, 外国人怎么称呼甜酒的 ?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很久,并且还在继续的,大型跨文化翻译“事故”现场。

最常见,也最容易“翻车”的叫法,就是 Sweet Rice Wine

我认识的大部分留学生,包括我自己,一开始都用这个。听起来逻辑上无懈可击,对吧?米做的,甜的,带点酒味。完美。

错!大错特错。

我那位叫Alex的朋友,第一次听我这么介绍,脸上露出了既好奇又困惑的表情。他想象中的,可能是我把某种甜米酒倒进了米饭里。直到我把一碗酒酿端出来,他才恍然大悟:“Oh! So it’s like a… a rice pudding? But soupy? And with a wine taste?”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个“Wine”上。在西方语境里, Wine 指的是一种明确的、经过发酵的、主要用来“喝”的酒精饮料。而我们的甜酒酿,或者说醪糟,它的形态完全是食物,是甜品,是早餐,甚至可以是菜肴的调味品(比如酒酿圆子,酒酿蒸鱼)。你把它叫“Wine”,就好像指着一盘土豆泥说这是“Potato Juice”一样,瞬间就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偏差。朋友们,这简直是给人家的大脑里硬塞一个错误的预设。

于是,为了追求精准,学术派或者说美食博主派的翻译应运而生: Sweet Fermented Rice

这个翻译,从字面上讲,可以说是相当严谨了。它点明了核心工艺——发酵(Fermented),也点明了原料和味道。你在一些比较讲究的亚洲餐厅菜单上,或者美食纪录片里,大概率会看到这个说法。

但是,朋友,你日常生活中会这么跟人说话吗?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朋友来你家做客,你端出宝贝甜酒酿,然后用一种化学实验报告的口吻说:“Hey try this, it’s my homemade sweet fermented rice.”

我敢保证,对方心里绝对咯噔一下。 Fermented 这个词,虽然准确,但在很多普通外国人的耳朵里,它带有一种……嗯,怎么说呢,一种“生化感”。它会让人联想到泡菜(Kimchi)、酸菜(Sauerkraut)、康普茶(Kombucha)这类味道比较刺激、需要“适应”一下的食物。它完全丢失了甜酒酿那种温柔、清甜、暖心的感觉。这名字太“硬”了,太“科学”了,缺少了那份熨帖人心的烟火气。

所以,这个名字,适合写在纸上,不适合说在嘴上。它是一个说明,而不是一个名字。

那么,仗到底该怎么打?别急,实践出真知,久病成良医。在经历了无数次解释、比划和现场演示后,我发现,真正好用的,反而是那些最“偷懒”的办法。

第一种,描述性“外号”大法。

放弃挣扎,别想着给它一个一劳永逸的名字。直接描述它是什么。

“It’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essert soup.” (这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甜品汤。)“Think of it as a sweet, warm rice pudding with a hint of alcohol.”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温热的、带点酒味的甜米布丁。)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它能立刻在对方的认知体系里,找到一个可以类比的东西(比如Rice Pudding),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这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当我说完“rice pudding with a hint of alcohol”,Alex立刻就get到了,他甚至会帮你总结:“Ah, so it’s like a boozy rice pudding!”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第二种,也是我个人现在最推崇的,文化自信大法——直接上拼音。

Jiuniang (酒酿) 或者 Laozao (醪糟)。

没错,就这么简单粗暴。

凭什么Sushi就是Sushi,Kimchi就是Kimchi,Pizza就是Pizza,全世界都得学着念它们本来的名字,而我们的美食就非得削足适履,硬塞进一个英文单词里?

一开始我也有点没底,觉得对方肯定念不出来,也记不住。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东西足够好吃,名字根本不是问题。我直接告诉他们:“This is called Jiuniang .” 然后放慢语速,教他们怎么发音,“Jiu-Niang”。他们会饶有兴致地跟着学,念得奇形怪状也无所谓,那份努力尝试的可爱劲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当他们第二次、第三次吃到,就会脱口而出:“Can I have some of that… uh… Jiuniang ?” 成了!那一刻的成就感,比你费劲巴拉解释“Sweet Fermented Rice”要强一百倍。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姿态。当你自信地使用拼音时,你传递的信息是:这是我们独有的东西,它很棒,值得你来了解和学习它的本名。这比任何翻译都更有力量。

当然,这场关于“ 外国人怎么称呼甜酒的 ”的讨论远未结束。我还听过一些更有创意的叫法,比如有人管它叫 Rice Porridge Wine (米粥酒),或者干脆放弃治疗,叫它 That Sweet Rice Thingy (那个甜甜的米做的玩意儿)。每一种称呼,背后都是一次活色生香的文化碰撞。

说到底,语言有时是苍白的。再精准的翻译,也无法完全传达出那一碗甜酒酿下肚后,从胃里升腾起来的暖意,那股子清甜,带着米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酒气,在冬日里抚慰人心的力量。

所以,下次再有外国朋友问你这是什么,别慌。你可以先让他尝一大口,等他露出那种“被幸福击中”的表情时,你再微笑着告诉他:

“It’s Jiuniang . And it’s magic.”

相信我,那一刻,他记住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