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住,你这问题本身,就藏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陷阱”。因为在 仲裁开庭 的现场,你压根儿就见不到“法官”。
是的,你没看错。一上来就管人家叫“法官大人”,这基本上等于在脑门上写了四个大字——“我是外行”。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一步错,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直接跌到谷底了。
那到底该怎么称呼?别急,我们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核心要点:忘掉“法官”,记住“仲裁员”
咱们得先从根儿上理清一个概念。我们平时说的打官司,去的是 法院 ,那里坐堂审案的,是国家任命的 法官 ,他们行使的是国家的审判权。
而 仲裁 ,完全是另一条赛道。它是一种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开庭的地方叫 仲裁委员会 ,而不是法院。坐在你对面的,不是法官,而是由当事人选定或仲裁机构指定的专家,他们的正式称谓,是“ 仲裁员 ”。
仲裁员 ! 仲裁员 ! 仲裁员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身份,性质完全不同。搞混了,就像把公司CEO喊成车间主任,虽然都是领导,但那感觉,差了十万八千里。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你西装革履,材料准备得天衣无缝,逻辑清晰,证据链完整,觉得自己稳操胜券。结果一开口:“尊敬的法官……”
空气可能会瞬间凝固。对面的仲裁员,哪怕再有职业素养,心里也难免会咯噔一下:“这位朋友,可能连仲裁和诉讼的基本区别都没搞清楚。” 你后续发言的可信度和专业度,在他心里,是不是已经悄悄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标准答案与加分项:称呼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了,既然知道了不能叫“法官”,那正确的称呼是什么呢?这里给你几个标准的、绝不会出错的模板,以及一些可以让你显得更专业的“加分项”。
1. 最稳妥、最正式的称呼:
- “尊敬的首席仲裁员、各位仲裁员”
如果仲裁庭由三名或以上的仲裁员组成,其中会有一位是 首席仲裁员 。开庭时,在陈述意见前,用这句话作为开场,是最为标准和礼貌的。它既明确指出了首席仲裁员的地位,也兼顾了其他仲裁员,显得你非常懂行、有礼貌。
- “尊敬的仲裁庭”
这是一个更为概括的称呼,直接称呼由所有仲裁员组成的这个审理机构—— 仲裁庭 。这个称呼同样非常正式、得体,尤其是在进行总结陈词或者需要对整个庭审做出回应时,非常适用。
2. 略带亲和力又不失专业的称呼:
- “X仲裁员” 或 “尊敬的X仲裁员” (X是仲裁员的姓氏)
如果你知道仲裁员的姓氏,并且在发言中需要特指某一位仲裁员,比如回答他的提问,那么“张仲裁员”、“李仲裁员”这样的称呼就非常精准。前面加上“尊敬的”,更为礼貌。这表明你不仅做了功课,还非常尊重庭上的每一个人。
- “仲裁员老师”
这个称呼,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加分项”。尤其当仲裁员年纪较长,或是业内德高望重的专家时,一句“仲裁员老师”,既表达了尊重,又拉近了一点点距离,但又不至于显得谄媚或过于江湖气。不过,这个称呼需要看场合和对方的气场,如果庭审气氛极其严肃,还是用最标准的方式为好。
绝对雷区:这些称呼千万别说出口
除了不能叫“法官”,还有一些称呼,那是碰都不能碰的雷区,一旦说出口,简直就是“社死”现场。
- “喂”、“那个谁” :这不用我多说了吧?除非你想当场被请出去。
- “师傅” :这是菜市场买菜还是修理铺修车呢?太江湖气了,瞬间拉低你的专业层次。
- “哥”、“姐” :千万别套近乎。仲裁庭是一个严肃、中立、专业的场合,任何试图拉关系的言行都会引起警惕和反感。
- “大人” :别被古装剧洗脑了,“仲裁员大人”这种称呼,听起来只会让人觉得滑稽可笑,毫无专业性可言。
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专业素养的体现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个称呼吗?至于这么上纲上线?
至于。非常至于。
在仲裁这种高强度的对抗环境中,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正确的称呼,传递出的信息是:
- 我懂规矩 :我了解仲裁程序,我尊重这个程序。
- 我尊重你 :我认可你的专业身份和权威。
- 我很专业 :我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我对案件是认真的。
这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它会在庭审一开始就为你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专业形象。这种形象会影响 仲裁庭 对你的整体观感,甚至在某些自由裁量的情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判断。
反之,一个错误的称呼,就像一颗不和谐的音符,瞬间打破你精心准备的一切。它暴露了你的准备不足,甚至可能被对方代理人抓住,作为攻击你不够专业的一个小辫子。
所以,下次走进仲裁庭,请收起你对“法官”的刻板印象。你的对面,坐着的是 仲裁员 ,是你在争议解决道路上,需要用专业和事实去说服的专家。
用一句“尊敬的首席仲裁员、各位仲裁员”开始你的陈述吧。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更是你展示专业、赢得尊重的第一步。记住,在法律的世界里,专业,就是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