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到 卖糖葫芦的人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说起来,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串红彤彤、亮晶晶,裹着一层薄薄糖衣的山楂,以及推着小车、或是挑着扁担,穿梭在胡同口、学校边儿上的那个身影。可真要问起,我们该 怎么称呼他 呢?这一瞬间,好多词儿就这么蹦出来了,又好像哪个都对,哪个又差点儿意思,这背后,藏着的可是我们对市井生活,对那些渐渐远去的烟火气儿,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啊。
我记得小时候,那会儿街边小贩特别多,不像现在,都规规矩矩进了店面。 卖糖葫芦的人 ,他们可真是街头一景。那会儿,我们哪儿想那么多“尊称”、“敬语”的讲究?嘴馋得要命,眼珠子恨不得黏在那透亮的糖衣上,脱口而出的一句,往往是带着点儿撒娇,带着点儿急切的,“爷爷!”或者“大爷!”这俩词儿,在我记忆里是最常听见的,也是我自己用得最多的。你瞧,这“爷爷”或“大爷”,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更像是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一种血脉相连的错觉。那个时候,我们的小脑袋瓜儿里,所有上了年纪的男性长辈,似乎都可以归到“爷爷”、“大爷”这一类。他们卖着甜滋滋的糖葫芦,就像家里长辈给孩子准备的零食,自带一种温情滤镜。
可长大后,上了学,开始懂点儿人事儿了,才发现这称呼啊,里头道道儿还真不少。碰到个看着年轻些的,大概三十四岁的,再叫“大爷”是不是就不太合适了?那时候,我们嘴里就自然而然地滑出了“叔叔”、“师傅”这种。 “师傅” 这个词,可太有意思了。它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又透着一股子对手艺人的尊重。 卖糖葫芦 ,看着简单,不就是把山楂穿起来,熬糖、蘸糖嘛?可里头学问大着呢!糖要熬到什么火候,挂上去要多薄多匀,这都是功夫。所以,你叫一声“师傅”,其实是承认了他的手艺,认可了他的营生。这份敬意,不掺杂任何杂质,纯粹得很。我甚至觉得,那些 卖糖葫芦的人 ,听到你叫他一声“师傅”,眼神里都会多出那么一丝光亮,那是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满足。

当然,还有更普适的叫法,比如 “老板” 。这词儿嘛,带着现代商业文明的气息,也最安全,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你甭管是卖糖葫芦的,还是开饭馆的,亦或是修鞋的,叫一声“老板”,总归是没错的。可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用“老板”来称呼 卖糖葫芦的人 。总觉得,那股子甜丝丝的、带着童年回忆的烟火气,被“老板”这俩字一冲,就冲淡了不少。它太理性了,太商业化了,仿佛在提醒你,这只是一笔买卖,少了点儿人情味儿。那种把滚烫糖浆浇在冰冷山楂上的热情,那种在寒风里守着炉子、吆喝叫卖的坚韧,用“老板”来概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说不出的违和感。
还有时候,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特别的称呼。你看那推车过来的,一身朴素,脸上挂着点儿风霜,嘴里大声地吆喝着:“糖葫芦——冰糖葫芦——”那声音,带着点儿沙哑,带着点儿悠长,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你只要站过去,伸手指指你要的口味,或是直接说一句“来一串”,甚至有时候,只是默默地递上钱, 卖糖葫芦的人 心领神会,递过你想要的,这就算是一场完美的“交易”了。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这种你懂我懂的意会,其实比任何一个称谓都来得真切、动人。它超越了语言,超越了身份,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沟通。这份无言的交流,恰恰最符合我们对那些老手艺人、老物件的情感投射。
再往细了说,地域不同,称呼习惯也大相径庭。在某些北方城市,可能“师傅”的使用频率会高一些,带着浓浓的京味儿或津味儿。而在南方,也许 “大哥” 、 “大姐” 这种更平辈、更亲切的称呼会多见。甚至有些地方,可能直接就喊“卖糖葫芦的”,或者干脆不带称谓,直呼其“卖糖葫芦的师傅”。这都取决于当地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比如,我有个朋友是成都人,她就告诉我,她们那边儿买小吃,经常就是一句“嬢嬢,来份儿兔头!”或者“老板,豆花儿!”这“嬢嬢”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称谓,带着那么点儿巴适和闲适。如果 卖糖葫芦的人 到了四川,可能也会被一声甜甜的“幺爸”或“嬢嬢”给融化了心吧。
我总是觉得, 卖糖葫芦的人 ,他们不只是在卖一份小吃,更是在卖一种回忆,一种情怀。他们的存在,像一根红线,串联起了我们的童年、少年乃至于成年。每当寒风凛冽的时候,看到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听到那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不仅仅是味蕾的诱惑,更是心灵的慰藉。他们是城市里流动的风景线,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我们 怎么称呼他 ,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对这份坚守、对这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也许,我们不必刻意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来规定 卖糖葫芦的人怎么称呼他 。因为这份称谓,它不是一个死板的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充满温度的符号。它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变化,会随着地域不同而演变,甚至会随着我们的心情而调整。有时候,你看着他那双被风吹得粗糙的手,或是那张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脸,心里自然而然地就涌出一种想要表达善意和尊重的冲动。那份冲动,会让你脱口而出的称呼,带着最真挚的情感。
想想看,当一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 卖糖葫芦的人 ,稚嫩地喊一声“老爷爷,我要这个!”那声音里,带着对甜食的渴望,对长者的依赖。而当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街头偶遇那熟悉的身影,轻轻一句“师傅,来串山药豆的!”那话语里,可能藏着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追忆,对片刻闲适的向往。再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车前,对着那同样年迈的 卖糖葫芦的人 ,可能只是淡淡一笑,一声“老伙计,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那里面,又蕴含着多少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故旧情谊的珍视。
你看,这称呼,多奇妙啊。它不是简单的发音,它是一场微型的对话,一次情感的传递。它包含着我们的敬意、亲近、回忆,甚至是对这份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最深沉的致敬。所以,下次再遇到 卖糖葫芦的人 ,你就不必纠结了,让你的心告诉你,那一刻,最想 怎么称呼他 。是“师傅”也好,“大爷”也罢,“老板”也行,甚至,只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我相信,他都会懂的。因为,在那些晶莹剔透的糖葫芦背后,在那些朴实无华的吆喝声中,我们和 卖糖葫芦的人 之间,早已构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情感桥梁,连接着我们的味蕾,更连接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这,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