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怎么称呼丁香花的:不止丁香,还有百结与愁思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空气里就飘着一股熟悉的甜香,不腻,但钻心。这味道一出来,我就知道,是丁香花开了。那满树的紫色或白色的小花,一簇簇,一团团,像是春天打翻了的颜料盘。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我们张口就来的“丁香”,在那些长袍广袖的古人眼里、笔下,它究竟叫什么?它又承载了些什么?

很多人一听“ 丁香 ”,脑子里立马蹦出的是炖肉的香料,那个叫“公丁香”的小东西。这就搞混了,大大的搞混了。古人也分得很清楚。我们今天说的这种开花的植物,学名叫紫丁香。而那个能入药、能做香料的,古人常称之为“ 丁子香 ”或“ 鸡舌香 ”。那可是个金贵玩意儿,热带舶来品,据说汉代的大臣上朝前,嘴里都得含一片 鸡舌香 ,好让口气芬芳地跟皇帝汇报工作。

所以,别再把花和香料弄混了。我们今天聊的,是那个在春天里,开得如云如霞,惹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它伤春悲秋的,观赏性的丁香花。

揭秘古人怎么称呼丁香花的:不止丁香,还有百结与愁思

那么,古人到底怎么称呼它?

最直接的,当然也叫“ 丁香 ”。为什么?你看那花苞,在没完全绽放的时候,是不是像极了一颗颗小小的钉子?一头大,一头尖。古人的想象力就是这么朴素又精准。“丁”是象形,“香”是它的灵魂。小小的花苞,像一颗颗未敲下的钉子,却蕴含着即将喷薄而出的浓郁香气。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太小看古人的浪漫细胞了。他们给丁香花起了一个更美,也更愁肠百转的名字—— 百结花

“百结”,这两个字,你品,你细品。一个“结”字,简直把古人心里的那点弯弯绕绕全给说透了。花开成簇,千百朵小花纠结缠绕在一起,可不就是“百结”吗?但这“结”,又何尝不是心结的“结”?是愁肠百结的“结”?

从此,丁香花便和“愁”这个字,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晚唐诗人李商隐,那个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情种,他就特别懂丁香的愁。他在诗里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你看这画面,春风明明是和煦的,是催生万物的,但在诗人的眼里,那舒展不开的芭蕉叶,和那紧紧攥着拳头一样的丁香花苞,都在对着春风各自发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愁?是一种无法言说、无法排解,只能各自在心里默默消化的,孤独的愁。丁香的“结”,成了诗人心中郁结的完美外化。

而南唐后主李璟,那个亡国之君,他的愁,更是彻骨。他的词里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信使不来,爱人杳无音信,只有丁香花,在凄冷的雨中,徒劳地凝结着一腔愁绪。那个“空”字用得太绝了,仿佛所有的希望都落了空,只剩下这满树的紫色愁云,在雨里越发显得凄楚。读到这样的句子,你是不是也觉得,那丁香花开的不是花,是一团化不开的愁绪?

所以你看, 古人怎么称呼丁香花 ?他们称呼它为“愁”的代名词。他们看到丁香,就像看到了自己心中那个解不开的结。是仕途不顺的郁结,是爱情无望的纠结,是家国破灭的悲结。那一簇簇紫色的小花,成了中国古典文学里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一个温柔而又顽固的“结”。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丁香都是紫色的愁云。丁香也有白色的,古人称之为“ 白丁香 ”。相比于 紫丁香 的浓郁与忧愁,白丁香似乎多了几分清雅、纯洁和淡然。在一些诗词的角落里,它也象征着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青春。想象一下,一个春日的午后,一个书生,一个少女,在一架开满了白丁香的花墙下相遇,那画面,是不是瞬间就从凄风苦雨切换到了岁月静好?

所以说,古人眼里的丁香花,是立体的,是复杂的。它既可以是“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哀怨,也可以是“殷勤解却丁香结”的期盼。它的名字,从最直白的“ 丁香 ”,到意蕴深远的“ 百结花 ”,再到色彩分明的“ 紫丁香 ”、“ 白丁香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情绪,一个故事,一种文化心理。

如今,我们住在高楼里,每天行色匆匆,可能已经很少有人会停下来,对着一树丁香,去感受那种“芭蕉不展丁香结”的愁绪了。我们赞美它,更多的是因为它盛开时的热烈,和那扑鼻而来的香气。我们简单地叫它“丁香花”,方便,直接。

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如果你了解了它曾经的名字,了解了它在古诗词里那些曲折的心事,或许,下一次,当你在某个转角再闻到那股熟悉的香气,再看到那满树的紫色或白色时,你的心里,会多出一份不一样的感受。

你会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树花。这是一枚穿越了千年的“心结”,它曾紧紧系在李商隐的眉间,也曾在李璟的雨中无声哭泣。它叫丁香,也叫 百结花 ,它的每一个花苞里,都藏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关于愁思的秘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