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来这个称呼的事儿,真是个大学问,尤其碰到那些有成就的 女性文化人 ,我总得在心里掂量好几遍。你看,咱们汉语多奇妙啊,一个词儿、一个字眼儿,背后藏着多少历史沿革、多少人情世故、多少微妙的心思。这不像英文,一个“Ms.”或者“Dr.”走天下,简单直接。我们这里头,讲究可多了去了,有时候简直像走钢丝,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失了 礼仪 ,也伤了别人的 尊重 。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教导,对有学问的人,无论男女,一律要称“先生”。那时候,冰心先生、杨绛先生,这些名字听着就是理所当然,自带一种沉甸甸的、不容置疑的 尊称 。那“先生”二字,早就超越了纯粹的性别指向,它承载的是学识、德行、地位的认可。是一种对人格的高度尊重,对一个人在精神领域建树的最高褒奖。你想想看,一个“先生”出口,那气场,那分量,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仿佛瞬间拉开了一段距离,让你既敬仰,又自觉应该敛声屏气,认真聆听。可现在呢?你随便找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在她的作品上添个“先生”二字,别说她别扭,连我这旁观者都觉得有点古怪,像穿了件不合身的旧袍子。这 时代变迁 ,真是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对词语的感知。
所以啊,这问题才复杂,才让人费思量。咱们到底该怎么 称谓 这些在文学、艺术、学术领域熠熠生辉的 女性文化人 呢?是沿用传统,固守那份古典的敬意?还是顺应潮流,寻找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表达?这两种倾向,似乎都各有道理,又各有其局限。

你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老师”了。这词儿,万能啊,好用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补习班到培训机构,甚至街头巷尾卖菜的大妈,只要你觉得对方有点经验、有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纯粹想拉近关系,一声“老师”脱口而出,基本不会错。对 女性文化人 来说,称“老师”当然是安全的,表达了敬意,也体现了她们传道授业解惑的 文化身份 。比如某位知名的女作家,你叫她“张老师”,挺好,不冒犯,也显得亲近。但问题是,“老师”这词儿,是不是有点太泛滥了?它就像一剂普适的药方,虽然能治百病,却也冲淡了原本的专属感和深度。你把一位写出鸿篇巨制的文学巨匠和一位教你画画的兴趣班老师都称为“老师”,心里总觉得那份独特的 雅号 ,那份专属于她们的 尊重 ,好像被稀释了些。有时候,我会觉得它少了点个性,少了点对特定成就的精准描摹。
再来说说“女士”。这个词儿,官方、正式,带着一股子规矩劲儿。在新闻报道里、在正式场合下,称呼“某女士”,是绝对不会错的。它中性,大方,体现了现代社会的 性别意识 ,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猜测和联想。可要说它有多么大的温度、多么深的敬意,那也未必。它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客气的称呼,像一份公文,严谨有余,情味不足。如果是在更私密的、更带有欣赏和敬意色彩的交流中,仅仅一个“某女士”,总觉得有点隔阂,不够亲切,也少了点对她们具体文化贡献的认可。
那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我觉得,最理想的 语言的艺术 ,是能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能体现 尊重 ,又不失温度,还能恰如其分地凸显她们的 文化身份 和个人魅力。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
比如有些 女性文化人 ,她们的作品风格强烈,个人魅力独特,我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她们的“名+姓”,或是“姓+名”。这看似直白,实则背后是强大的底气和自信。当一个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 尊称 ,一种符号,一种无需赘言的认可。譬如提到“张爱玲”,还需要加什么前缀吗?那三个字,本身就自带万钧之力,让人肃然起敬。再比如一些年轻的、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 女性文化人 ,我们可能更习惯直呼其名,这并非不敬,反而是一种认可其独立性、平视其才华的方式。这种方式,更贴合现代人的交际习惯,少了些繁文缛节,多了些真诚和直接。但前提是,你得确认这份直呼,不会被解读为轻慢。这里头的分寸感,就得靠经验、靠情商去拿捏了。
还有一些时候,我会觉得,能不能在称呼上,更艺术化一些,更富有诗意一些?当然,这指的是那些真正有 雅号 的 女性文化人 。比如某位以画梅著称的画家,如果她有一个流传开来的“梅痴”之类的雅号,我们称她为“梅痴居士”或者“某某梅痴”,那是不是比单纯的“某老师”更能体现她的专长和 文化身份 呢?但这又涉及到 雅号 的生成和普及,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个都适合被广泛使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问题在 女性文化人 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是不是因为长久以来,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定位,使得她们在公共领域的 称谓 ,总是要经过一番“额外”的考量?“先生”一词,虽说本无性别之分,但在历史语境中,男性文化人普遍使用,而女性文化人则需特别强调“某某先生”,仿佛是在为她们争取一份平等。而如今,当“先生”的旧有光环逐渐褪去,新的、普遍接受的 尊称 又尚未完全形成时,这种“两难”的局面自然就出现了。
我认为,在选择 称谓 时,我们应该秉持几个原则。首先是 尊重 ,这是根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对方感到被轻视或冒犯。其次是 得体 ,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场合以及对方的年龄、资历、性格来考量。比如,在一个正式的学术会议上,称一位女院士为“某教授”或“某主任”是恰当的;但在私下交流时,如果对方年长且有德行,一句“某先生”或““某老师”,或许更能表达亲近与敬意。再次,可以适当地体现 文化身份 。如果对方是作家,称“某老师”或“某作家”;是画家,称“某老师”或““某画师”,甚至直接提及其代表作或艺术风格,都能展现出你的用心和对她们成就的认可。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保持一份敏锐的 性别意识 ,但又不能过度强调性别。既要肯定她们作为女性的独特视角和贡献,又要避免将她们标签化,或用一种带有猎奇色彩的眼光去审视。
说到底, 女性文化人怎么称呼 ,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它像一幅多层次的画卷,每一笔都渗透着历史的痕迹,时代的印记,以及我们个体对语言、对人、对文化的理解。语言本身就是活的,它在不断演进,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或许,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答案。重要的是,我们能保持那份真诚的 尊重 ,那份细致的考量,以及那份对 语言的艺术 的敬畏之心。当我们用心去体会、去选择,那一份份恰如其分的 称谓 ,自然会从我们口中流淌出来,连接起彼此的心意。这,或许才是真正重要的。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核心的,不就是那份用心和善意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