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在社交场合,被人小心翼翼或者说是八卦兮兮地问到这个问题,我心里都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腾。 离异不带孩子的怎么称呼 ?这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预设,一种打量,一种非要把你归类到某个特定抽屉里的执念。
好像你的人生必须得有个标签,不然别人就不知道怎么跟你相处了。
你瞧瞧,饭局上,新认识的朋友,聊得正欢呢,冷不丁一个转折,“哎,你是单身吗?”

“我离异了。”我通常都答得坦然。
然后,空气就会凝固那么一秒钟。对方的眼神里会迅速闪过一连串的计算公式,紧接着,那个终极问题就来了:“那……有孩子吗?”
“没有。”
“哦……”
就是这个“哦”,千回百转。里面有“那还好”的庆幸,有“那你还算是个优质资源”的评估,甚至还有“那当初干嘛要结婚”的揣测。仿佛 离异不 “带孩子 ,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你在“市场”上的价值。
所以,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 怎么称呼 ?
有人会叫你“单身贵族”。得了吧,这词儿早就馊了,而且透着一股子强行挽尊的尴尬。好像离了婚,就非得给自己脸上贴金,证明自己过得特潇洒,特有钱。可潇洒和钱,跟婚姻状况有个毛线关系?我累死累活地工作,偶尔放纵自己买个包,这就“贵族”了?这不过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经济独立。
还有更难听的,把你扔进所谓的“二婚市场”。我每次听到这个词,都想把对方的脑袋摁进火锅里涮涮。市场?我们是待价而沽的猪肉吗?还分五花还是里脊?这种物化女性、物化所有离异人士的说法,简直恶臭。 离异不带孩子 ,在这个语境下,仿佛就是“品相好,无拖累,易出手”的代名词。去他们的吧。
“单身”?这个词最安全,也最模糊。没错,从法律状态上说,我确实是单身。但一个经历过婚姻的单身,和一个从未踏入过围城的单身,心境是完全不同的。那段经历,好也罢,坏也罢,它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是我骨骼上的一圈年轮。用一个轻飘飘的“单身”盖过去,总觉得有点……不尊重自己的过去。
那到底该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其实问错了对象。该被问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非要给我们找个称呼的人。
你们为什么非要一个称呼不可?
因为一个称呼,能最快地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和判断欲。一个 标签 ,让你们可以迅速地把我们归档,然后决定用哪种态度来对待我们。是同情?是敬佩?是觊觎?还是提防?
如果我说,你就叫我名字啊。
张三,李四,王五。我的名字,才是我最根本的身份标识。它承载了我的性格,我的职业,我的爱好,我的喜怒哀乐。我是一个喜欢在深夜看老电影的影迷,是一个做得一手好菜的业余厨子,是一个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是一个能和朋友喝酒撸串聊通宵的伙伴。
这些,哪一个不比“ 离异不带孩子 ”这个干巴巴的 标签 来得生动、来得真实?
我的身份,不应该由我的婚姻状况来定义。那段婚姻的结束,是一个句号,而不是我整个人生的判决书。我没有孩子,这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优点或者缺点。它既不代表我比那些带着孩子的离异女性更“轻松”,也不代表我的人生有什么“缺憾”。这纯粹是 个人选择 和生活际遇的结果。
说到底,纠结于“ 怎么称呼 ”,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懒惰。是懒得去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想用一个 标签 来概括她的一切。
你知道吗,当我们这些 离异不带孩子 的人聚在一起,我们从来不聊这个。我们聊最近看的书,聊新上映的电影,聊工作上的糟心事,聊下一个假期要去哪里旅行。我们的世界很大,大到那段失败的婚姻,只是后视镜里一个越来越小的点。
我们获得了什么? 自由 。
一种前所未有的,甚至有点奢侈的 自由 。我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资在自己身上。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加班,也可以心血来潮地买张机票就走。我的钱,每一分都花在自己身上,取悦自己。我不需要为了孩子的学区房焦虑,也不需要在深夜等待一个晚归的伴侣。
这种 自由 ,在很多人的 社会眼光 里,是“自私”,是“不完整”。可对我来说,这是我亲手打碎生活的枷锁后,一点一点拼凑起来的,属于我自己的完整。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知道 离异不带孩子的怎么称呼 ,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最尊重人的答案:
就叫我的名字。
然后,如果你对我有兴趣,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别的,请你放下那些预设的 标签 ,像认识一个普通人一样,来认识我。
问问我喜欢什么电影,讨厌吃什么东西。问问我最近在为什么事情开心,又在为什么事情烦恼。你会发现,我的生活,和你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具体的、琐碎的、鲜活的细节。
而“ 离异不带孩子 ”,只是我众多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注脚。它解释了我的一部分过去,但它绝对无法定义我的现在和未来。
别再用称呼来试探,用标签来判断了。我们不是什么需要被特殊对待的群体,我们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普通人。我们活得很好,甚至,比你们想象中好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