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菜园怎么称呼,重温那些充满泥土芬芳的岁月记忆

提起八十年代的菜园子,脑海里头,画面感就跟老电影胶片似的,咔嚓一下定格了,然后开始慢慢播放,带着一股子发黄的旧日调调。那会儿的记忆,真不是一两句“淳朴”就能概括得完的。它氤氲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混合清香,带着露水的青涩气,偶尔夹杂着粪肥那股子说不上是臭还是“香”的原始味道,扑面而来,让你一下就被拉回那个特定的时空。那股子由日头晒出来的、带着些许野性和泥腥的暖甜味儿,哪怕是到了现在,我偶尔路过某个乡下角落,闻到类似的土气,都还会心头一动,恍若隔世。

要问 80年代菜园怎么称呼 ?说实话,那时候的人,没那么多花哨名头,也没那么多的“小资情调”去给一块地块儿起个雅致的名字。它就是生活,就是一日三餐的来源,就是汗水的结晶。我们口头上最常听到的,无非就是“菜园子”或者“菜地”。这两个词儿,听着是不是特别普通?但你细品,里头可藏着万般滋味儿呢。

菜园子 ”,听着就亲切,尾巴上带个“子”,透着股子小巧玲珑的温情。我家后院那块地,奶奶就爱管它叫“园子”,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私家花园,就是那么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种满了时令蔬菜。黄瓜、豆角、辣椒,顺着竹竿往上爬,争先恐后地接受阳光的洗礼。那会儿的黄瓜,根本不用削皮,洗干净了直接掰着吃,咔嚓一声,清甜的汁水能崩到鼻尖上,那才叫一个痛快!辣椒更是,红的绿的,挂在枝头,跟小灯笼似的,看着就喜庆。

80年代菜园怎么称呼,重温那些充满泥土芬芳的岁月记忆

而“ 菜地 ”,这个词儿,听起来就显得更接地气,更广阔一些。它可能不仅仅指后院那几分地,还包括村头、地边,甚至有些城郊结合部,稍微有点空旷的地方,大人都会见缝插针地开辟出一小块,种点儿东西。那不是为了休闲,更不是为了什么“体验生活”,纯粹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餐桌上能多一盘新鲜的绿叶菜。那时候,物资远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能从自己地里摘回来的菜,那可是顶顶宝贵的。

除了“菜园子”和“菜地”,还有一个词儿,在那个年代也挺常见,尤其是在农村,那就是“ 自留地 ”。这个词儿带着更强的时代印记和政策背景,它是集体经济下,农民可以自己支配的一小块土地。虽然名义上是“自留”,但上面种出来的东西,可不都是给自己家享用那么简单。多余的,拿去集市上换点油盐酱醋,换点零钱,贴补家用,那也是常事。我记得,我姥爷的“自留地”上,除了各种蔬菜,还种了不少花生和玉米。秋收的时候,拉回来的玉米棒子堆得小山似的,剥下来晾晒在屋顶,那股子粮食的甜香,能飘好远好远。

所以,你看, 80年代菜园怎么称呼 ,它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能涵盖的。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表达,一种场景的指代,是长辈们随口一说,而我们这些小辈儿,就在这些词语里头,学会了辨认四季,学会了劳作的辛苦,更学会了收获的喜悦。它们是无名英雄,却又被千家万户用最日常、最贴切的词汇,深深烙印在心底。

我总觉得啊,那时候的菜园子,就跟老一辈儿人的脾气似的,实诚、倔强,带着点儿不加修饰的野性美。它们没被精心设计过,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更不会为了“观赏性”去修剪枝叶。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生长,然后奉献。长势喜人的青菜、顶花带刺的黄瓜、饱满的西红柿,每一颗都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劲儿。那时候的西红柿,是真的有西红柿味的,切开来,沙沙的,汁水丰盈,撒上点白糖,那简直是人间美味,现在超市里那些看着光鲜亮丽的番茄,总觉得少了一点儿灵魂,少了一点儿太阳的味道。

记忆里,奶奶的“园子”就是我的秘密基地。夏天,躲在茂密的豆角架下,偷吃几颗还没完全成熟的青豆,带着股子豆腥味儿的清甜,现在想起来,依然唇齿留香。或者,在菜地边上,看蚂蚁搬家,看瓢虫在叶片上慢慢爬行,每一个小小的生命都在为生存而努力着。那时候,天总是很蓝,云总是很白,风吹过菜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细语。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教育”,无需刻意安排,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那时候,大人对菜园子的维护,那可真是尽心尽力。早晨,天蒙蒙亮,就能听到奶奶拿着水瓢在给菜浇水的声音,哗啦哗啦,水花四溅。午后,日头最毒的时候,她会戴上草帽,拿着锄头去松土、除草。我好奇地问她:“奶奶,草不是也长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拔掉它们?”奶奶会用她那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它们跟菜抢营养,菜就长不好了。”这话简单,却蕴含着最朴素的生存哲学。那份儿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就这么一点一滴地,通过那些“无名”的菜园子,渗透进我们的骨子里。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跟这菜园子分不开。谁家菜长得好,总是会慷慨地分享。你家黄瓜丰收了,我家茄子结果了,互相送上门,你来我往,一来二去,人情味儿就更浓了。那可不是现在包装精美的伴手礼,就是洗干净了,还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但那份心意,比什么都贵重。有时候,隔壁王大爷会提着两根自家种的玉米棒子过来,还没进门就喊:“你家奶奶在吗?我家玉米熟了,给孩子尝尝鲜!”没准,还会捎带脚儿给你塞个刚从土里拔出来的红萝卜……那不是交易,那是生活,是社区的纽带。

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别说菜园子了,很多家庭连个小阳台都难得拥有。我们吃的菜,大多来自超市货架,整齐划一,标准化生产,虽然方便,却总觉得少了一丝烟火气,少了一份来自土地的生命力。偶尔,也会看到一些“高档”小区,搞什么“空中菜园”、“社区农场”,名字倒是洋气了,可总觉得少了那么一股子野劲儿,少了泥土的厚重感,更少了八十年代那种“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的实诚劲儿。那种为了生存而躬耕的姿态,那种与土地最直接、最朴素的连接,是任何现代化的“体验项目”都无法复刻的。

所以,当有人再问起 80年代菜园怎么称呼 时,我脑子里闪过的,不光是“菜园子”或“菜地”这些词汇。更多的是那些具体的画面,那些独特的味道,那些浸透了汗水和期盼的故事。它是家乡的味道,是童年的乐园,是长辈们用双手创造出的富足与希望。那份儿记忆,对我来说,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最原始也最真实的富足感。它不是一个被刻意赋予的名称,而是一个被时间、被生活、被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自然而然地定格下来的,带有生命温度的印记。它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多么深刻,多么真实,多么难以磨灭的痕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