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连人说老师怎么称呼:一声“老师儿”藏着多少讲究?

一说起 大连人说老师怎么称呼 这事儿,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立马蹦出来的,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声儿—— 老师儿

对,你没看错,必须带个“儿”化音。那个“儿”化音,拖得不长不短,带着点海边特有的咸湿空气,又有点闯关东留下的那股子实在劲儿,一下子就把你跟那些规规矩矩喊“老师”的外地孩子区分开了。这声 老师儿 ,是我们大连孩子刻在DNA里的发音,是从幼儿园小班一直焊到小学毕业的“官方指定称谓”。

小时候,这声 老师儿 里头,装的全是敬畏。犯了错,被拎到办公室,低着头,抠着手指头,蚊子哼哼一样挤出一句“ 老师儿 ……我错了”。那个“儿”字音,说出口的瞬间就感觉自己矮了半截,特怂。上课想上厕所,手举得老高,得到允许后,怯生生地说:“谢谢 老师儿 !”。那时候的老师,就是天,就是权威,他们说东,你不敢往西。这声称呼,像一道符,把你牢牢地钉在“学生”这个身份上。

揭秘大连人说老师怎么称呼:一声“老师儿”藏着多少讲究?

但凡事吧,它总有个转折。

等上了初中,特别是高中,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甚至有点“野”了。当着面,那还得是毕恭毕敬的一声“王 老师儿 ”、“李 老师儿 ”,礼数不能丢。可一转过身,在走廊里,在寝室里,在放学路上,称呼就彻底放飞了。

最流行的,就是 “老X”

“哎,咱班 老班 (班主任)今天穿那衣服,笑死我了!”“快走快走, 老张 的课要迟到了,他那眼神能杀人!”“我跟你说,物理那个 老李 ,上课讲段子那叫一绝!”

这声 “老X” ,外地人听了可能会觉得,哎呀,这帮小兔崽子怎么这么没大没小?太不尊重老师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把我们大连人想得太简单了。恰恰相反,这声 “老X” ,里面藏着的,不是冒犯,而是一种亲近,一种“自己人”的认证。

你想想,什么人才会被你冠上一个“老”字?老张,老王,老李……都是你生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跟你关系近到可以互相“埋汰”(开玩笑)的人。把老师叫做 “老X” ,其实是潜意识里把他们从那个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悄悄地拉了下来,拉到了我们这群半大孩子的身边。他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器,他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脾气、有笑点、有个人特色的“老张”或者“老李”。

就一个字儿,亲。

这种称呼的转变,背后其实是大连这座城市的性格底色。一个不那么讲究繁文缛节,带着点海洋气息的豪爽和直接。我们表达亲近的方式,不是小心翼翼地供着,而是大大咧咧地“勾肩搭背”。当然,这个“勾肩搭背”是心理上的。我们心里那杆秤清楚得很,知道谁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好老师。越是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的 “老X” 外号流传得就越广。反倒是那种古板、不近人情的老师,大家背后顶多议论一句“教数学那个”,连个“老”字都懒得加。

你说,这能一样吗?

等毕了业,踏入社会,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

某年某月某一天,你在青泥洼桥的马路上,或者在某个饭店里,冷不丁地,碰到了当年的班主任。那一瞬间,你的大脑会短路,所有的社会身份、成年人的伪装全部清零,脱口而出的,绝对、必然、肯定是那声——

老师儿 !”

这一声喊出来,你自己都得愣一下。仿佛时光倒流,你又变回了那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小屁孩。而对方呢,可能也恍惚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哎呀,是小明啊!都长这么大了!”

这时候,最微妙的时刻来了。你们开始聊天,加微信。那么问题来了,微信备注你怎么写?继续写“王 老师儿 ”?好像有点太生分了。直接写“老王”?好像又有点太放肆了。

我见过好几种处理方式。有的,就老老实实地备注“高中班主任王老师”,一辈子都改不了口。有的呢,跟老师关系特别铁的,喝顿酒,老师自己就发话了:“以后别叫王老师了,叫我王哥!”你看,这就完成了从师生到朋友的身份跨越。这个坎儿,对很多大连人来说,是需要一个契机才能迈过去的。

归根结底, 大连人说老师怎么称呼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像一条时间线,清晰地标记着我们和老师之间关系的远近、我们自己心态的成熟。

从充满敬畏的 老师儿 ,到带着亲昵和“江湖气”的 老X 老班 ,再到重逢时那一声发自肺腑、穿越时空的 老师儿 ,最后或许能演变成一声“哥”或“姐”。

这里面,有我们逝去的青春,有我们对知识的敬畏,更有东北人、大连人那种藏在不拘小节外表下的、最朴素真挚的情感。那声称呼,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字面意义,成了一个个记忆的开关,一按下去,整个学生时代的光影,就在眼前哗啦啦地铺展开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