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说书人怎么称呼?落語家讲谈师可不只是说书匠

一把扇子,一方手帕,一个人,就撑起了一整个江湖。你问我 日本的说书人怎么称呼 ?这问题可真就大了去了,它根本不是一个名字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好几个行当,好几种完全不同的气场和味道。你要是笼统地叫一声“说书先生”,那可真是外行了,甚至有点不尊重那帮把嗓子和生命都搁在台上的艺人。

咱们先聊聊最出名的那个,你可能在动漫或者日剧里见过。一个穿着和服的男人,优雅地跪坐在那个叫“ 高座 ”的台子上,前面没有桌子,什么都没有,就他一个人,一个坐垫。手里就俩玩意儿:一把 扇子(Sensu) ,一方 手拭い(Tenugui) ,也就是小手帕。

就这么简单。真的。但又复杂得要命。

日本的说书人怎么称呼?落語家讲谈师可不只是说书匠

这帮人,我们叫他们 落語家(Rakugoka) 。他们玩的这门手艺,叫 落語(Rakugo) ,字面意思是“掉落的语言”。什么意思呢?就是故事的结尾,一定会有一个出其不意、让你恍然大悟或者捧腹大笑的“包袱”(サゲ),像个石头“咚”地一下掉下来,砸在故事的结尾。

落語 ,简直是一种享受。那 落語家 可不是干巴巴地讲故事。他一个人,要分饰N角。上一秒还是个急赤白脸的丈夫,下一秒就变成柔声细语的妻子;前一分钟是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后一分钟就是个啥也不懂的傻小子。全靠什么?眼神、声调、一个细微的脖子扭动。他手里的扇子,可以是筷子,是毛笔,是刀,是钓鱼竿;那方手帕,可以是钱包,是书信,是烟袋。整个世界,都在他那一跪一坐之间,被凭空创造出来。我第一次在浅草的演艺厅里看现场,妈呀,那感觉,完全被吸进去了。周围的日本老爷爷老奶奶笑得前仰后合,我一个外国人,连蒙带猜,也被那种氛围感染得不行。 落語家 ,他们是真正的单人话剧演员,是声音的魔术师。

但是,如果你觉得日本的说书人就只有这种插科打诨的幽默大师,那格局就小了。

还有一种,气场完全不同。他们出场时,身前有个小小的讲台(釈台),手里不光有扇子,还有一把叫“張り扇”的东西,就是纸糊的折扇,时不时“啪、啪”地敲打桌面,制造紧张感,强调节奏。他们的故事,少了些家长里短的笑话,多了金戈铁马的悲壮。什么战国武将的传奇,什么江户时代的侠客义士,什么忠臣复仇的壮烈。

这,就是 講談(Kodan) 。玩这个的艺人,叫 講談師(Kodanshi)

如果你觉得 落語 是市井小民的幽-默剧,那 講談 就是历史大片的单人独白版。 講談師 的声音通常更洪亮、更激昂,充满了力量感。他们讲究的是叙事的节奏和气势,用那“啪、啪”的敲击声,把你的心跳都给带着走。听 講談 ,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听故事,而是在亲历一段历史。那是一种沉甸甸的、能让你热血沸腾的艺术。我个人觉得, 講談師 更像一个历史的吟游诗人,他们的使命,是用声音把那些泛黄故纸堆里的英雄人物,重新变得有血有肉。

还没完,还有更“吵”的呢。

有一种表演,旁边 обязательно(必须)得有个人弹着三味线伴奏。说书人自己呢,与其说是在“说”,不如说是在“唱”,或者说是“吟”。那调子,又悲又亢,直往你天灵盖里钻。故事内容也多是关于人情义理、悲欢离合,特别能调动情绪,听得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这个叫 浪曲(Rokyoku) ,也叫 浪花節(Naniwabushi) ,表演者,自然就是 浪曲師(Rokyokushi) 。这玩意儿,可以说就是日本的“鼓词”或者“评弹”,音乐性极强。三味线的前奏一响, 浪曲師 一开嗓,那股子江湖味道就扑面而来。他们的声音技巧要求极高,要能在高亢的吟唱和低沉的叙述之间无缝切换。这是一种非常草根、非常接地气的艺术,曾经风靡一时,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娱乐之一。

说到这儿,得提一个我私心特别偏爱的、几乎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职业。

想象一下,一百年前,黑白默片时代,电影院里还没有音轨。银幕上的人影在动,却一片死寂,观众看得懂吗?当然不懂。于是在日本,电影院里,银幕旁边站着一个人,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他,就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他会随着剧情,时而扮演男主角,时而模仿女主角,时而充当旁白,解释剧情,渲染气氛。他一个人,就是整部电影的声优、旁白、配乐说明书。这种人,叫 弁士(Benshi)

一个顶级的 弁士 ,甚至比电影明星本身还受欢迎。观众买票,就是冲着他来的。他能把一部平庸的片子讲得高潮迭起,也能把一部好片子提升到神作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最极致的“说书人”吗?他们说的,是光影的故事。可惜,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 弁士 这个职业迅速没落,如今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怀旧影展上,才能偶尔得见他们的风采了。每次想到这个职业,我都觉得充满了浪漫和悲壮。

所以你看, 日本的说书人怎么称呼 ?答案是一张长长的清单。他们是 落語家 、是 講談師 、是 浪曲師 ,也曾经是 弁士

他们活跃的舞台,大多在一个叫“ 寄席(Yose) ”的地方。那不是什么富丽堂皇的大剧院,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个小小的、有点拥挤、充满人情味儿和木头香气的地方。观众们盘腿坐着,嗑着瓜子,喝着小酒,台上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落語 講談 、漫才(相声)、魔术,轮番上阵。

那才是真正的“场”。它有一种魔力,能把现代生活的浮躁都隔绝在外。坐在那里,你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在今天这个短视频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古老的“说书”艺术依然活着。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一种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温暖的交流。

所以,下次别再简单地问 日本的说书人怎么称呼 了。他们不只是“说书的”,他们是记忆的守护者,是想象力的点火人,是孤独夜晚里用声音给你造梦的匠人。他们,是日本活着的文化本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