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我高三的语文老师老陈说起。
老陈,一个特带劲的小老头,不到四十,头发已经花白了一半,整天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讲课的时候唾沫星子能飞出三米远。他总跟我们吹牛,说他年轻时要不是家里穷,清华北大随便挑。我们呢,就在下面憋着笑,谁信啊。直到那年高考结束,我们这帮小崽子还在为自己的前途哭爹喊娘的时候,学校公告栏上,一张鲜红的喜报,贴得比谁的都扎眼——祝贺我校陈老师考取某某师范大学研究生。
整个年级都炸了。

我们当时的感觉,怎么说呢,就特魔幻。一方面是震惊,原来老陈真不是吹牛逼啊!另一方面,是一种巨大的,难以名状的尴尬。你想想,万一,我是说万一,我跟老陈考一个学校了呢?我在校园里碰到他,我该喊啥?陈老师?那周围的同学不都得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看我?喊老陈?我哪有那个胆子。喊陈同学?我怕他一粉笔头丢过来。
所以, 考上大学的教师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礼貌问题,它背后藏着的是身份的错位、情感的延续和人际关系的重新洗牌。这事儿,贼复杂。
后来,我真就在大学校园里碰到了几个“老师同学”。有的是我以前的老师,有的是我朋友的老师。每次那个称呼问题,都像一场无声的社交博弈,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情商。
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来说,那个“老师”的称呼,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它代表着权威,代表着讲台上那个发光的人,代表着我们整个青春期的敬畏。即便他现在和你一样,在同一个食堂里抱怨饭菜难吃,在同一个图书馆里为期末考试挠头,你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把那个称“老师”的习惯改过来。
我见过一个哥们儿,在水房碰见了他以前的化学老师,现在是他的同系学长。那哥们儿憋了半天,一张脸涨得通红,最后脱口而出:“老师,您也来打水啊?”那位“老师学长”也是一脸哭笑不得,拍拍他的肩膀说:“叫我老王就行,在这儿,咱俩是同学。”
你看,这就是症结所在。我们叫“老师”,是出于惯性和尊敬。但对于那位已经转换身份的老师来说,这个称呼可能是一种负担。他们也想融入新的集体,想和周围的“同学”打成一片。你一口一个“老师”,就像在他身上贴了个标签,时刻提醒着他和周围的人:“嘿,看,这里有个年纪大的,以前是当老师的。”这层隔阂,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立起来了。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一直叫“老师”了。那不是尊重,那是没眼力见儿。
那到底 考上大学的教师怎么称呼 才对?这事儿得分情况,得分人,得看你们的关系到了哪一步。
最稳妥,也最聪明的叫法,是喊 “学长”或“学姐” 。
这个称呼简直是天才的发明。它完美地回避了年龄和过去身份的尴尬,既承认了对方在学业上是你的前辈,又把他拉回了“学生”这个共同的身份圈子里。既有尊敬,又不失亲切。一声“王学长”,比“王老师”听着舒服一百倍,比直呼其名“王伟”又多了无数的尊重。这是社交场上的万金油,绝对不会出错。
如果你们关系更近一步,比如以前在学校时,这位老师就跟你称兄道弟,没什么架子,那就可以更大胆一点。可以喊 “哥”或“姐” 。比如“李哥,这道题怎么搞?”“张姐,选修课你选的哪个?”这种称呼,一下子就把关系拉近了,从师生变成了有点像家人的朋友。当然,前提是你得确定对方不反感这种称呼。
还有一种,比较江湖气的,适合男生之间,就是 “老+姓” 的叫法。比如“老张”、“老李”。这种称呼带着一点点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平辈论交的认可。当你的前班主任,那个曾经让你闻风丧胆的“灭绝师太”,在篮球场上被你一个盖帽,你气喘吁吁地喊一声“老李,不行啊你”,然后两人相视一笑。那一刻,所有的身份壁垒都烟消云散了。你们不再是师生,而是球友,是兄弟。
说到底, 考上大学的教师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那个称呼本身,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对方当下的身份。他不再是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手握你成绩单生杀大权的人了。他和你一样,是一个为了理想,重新背上书包,回到校园的追梦人。他可能比你更焦虑,更需要认同感。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放下自己心中那份不必要的“敬畏”,用一种更平等、更真诚、更温暖的方式去接纳他。
当然,如果你实在拿不准,还有一个终极绝招——直接问。
找个合适的机会,半开玩笑地说:“陈老师,到这儿了,我再叫您老师感觉怪怪的,以后我叫您陈哥还是陈学长啊?”把皮球踢给对方。这既表达了你的尊重,也给了对方选择的权利,是最高情商的做法。
称呼是表,情谊是里。一个称呼的改变,见证的是一段关系的升华。从“老师”,到“学长”,再到“老陈”,这背后,是你们共同走过的一段路,是从仰望到并肩的成长。
那个曾经在讲台上为你指点迷津的人,现在成了与你一同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伙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酷,多值得珍惜的缘分啊。所以,别再纠结那个称呼了,大胆地喊出那个最适合你们新关系的名字吧。
那份曾经的师生情,不会因为一个称呼的改变而褪色,反而会因为你们成为了更好的“同学”,而变得更加醇厚和珍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