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老公”、“老婆”那么轻松。
这事儿,你要是没在那个环境里泡过,没见过那警铃一响,整个屋子空气瞬间凝固的样子,你可能真体会不到一个简单的 称呼 背后,到底藏了多少五味杂陈。
我有个发小,老李,干 消防员 十多年了。他媳妇儿,小静,是我见过的最“拧巴”的女人。上一秒还能跟你嘻嘻哈哈聊八卦,下一秒,只要老李单位一个电话进来,或者窗外远远飘来一阵警笛声,她整个人就像被按了暂停键。那个瞬间,她对老李的 称呼 ,简直就是一部情绪的活字典。

平时在家,懒洋洋窝在沙发里,她会没大没小地喊:“哎,那个谁,给我递个苹果。” 或者干脆连名带姓:“李巍!你袜子又乱扔!” 这时候的 称呼 ,是生活,是烟火气,是两个人已经把彼此揉进了柴米油盐里的那种熟稔和随意。你听着,觉得踏实。
可一旦有任务,气氛就全变了。
我见过一次,我们几家朋友正在老李家吃饭,聊得正嗨,他手机那个专属的警报铃声,尖锐地、毫无预兆地撕裂了所有欢声笑语。老李“噌”地一下站起来,一边往门口冲一边套衣服。小静几乎是同步弹起来的,但她没说话,就是跟在他屁股后面,把玄关的鞋子摆正,手里抓着车钥匙。
老李穿戴利索,回头看了她一眼,说了句:“我走了。”
小静没说“老公,小心”,也没说“注意安全”。她只是死死盯着他,嘴唇动了动,极其用力地喊了一声他的全名:“李巍!”
就两个字。
你懂那种感觉吗?那一声,包含了嘱咐、担忧、恐惧,还有一种……怎么说呢,一种确认感。她好像在用这个名字,这个代表了他整个人的符号,把他从那个即将吞噬他的危险任务里往回拽。那个瞬间,她嘴里喊出的“李巍”,就不是我们平时聚会开玩笑时那个有点憨、爱喝两杯的李巍了,那是一个符号,一个即将冲进未知危险的代号,一个她用尽全身力气想要拽回现实的名字。
所以你看, 消防员父母怎么称呼对方 ?这根本不是个词汇问题,这是个情境问题。
当孩子在场时,他们的 称呼 又会变成一层温柔的伪装。
“宝宝,跟 爸爸 说再见, 爸爸 去打怪兽了。”
“今天 爸爸 是 英雄 ,要晚点回家哦。”
“ 爸爸 ”这个词,在此刻,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角色的指代。它是一个盾牌,用来隔开那些残酷的现实,保护孩子那份纯真的世界观。小静在用这个 称呼 告诉孩子,也像是在催眠自己:他不是去玩命,他只是去完成一个神圣又有点酷的任务,他是一个童话里的 英雄 ,而 英雄 ,总是会平安归来的。
但背着孩子,在深夜里,当她辗转反侧,抱着手机等消息时,她心里默念的,可能既不是“老公”,也不是“李巍”,而是一些更私密、更柔软的昵称。可能是他们刚恋爱时她给他起的“笨熊”,也可能就是一声声无声的“你”。
嘿,你可得回来啊。
你答应了周末带儿子去公园的。
你个骗子。
这种时候, 称呼 是内心最脆弱的独白,是她和那个生死未卜的 伴侣 之间最私密的链接。
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 消防员 家属的那个圈子里,她们彼此之间提起自己的丈夫,很少会说“我老公”如何如何。她们更喜欢用一种带着点归属感又有点无奈的说法:“我们 家 那位”。
“我们 家 那位,昨天又是一夜没回。”
“你们 家 那位呢?”
“我们 家 的”,这四个字,像一个标签,把一群有着同样命运、同样担忧的女人圈在了一起。这里面有骄傲——我的男人是 英雄 ;有辛酸——这个 英雄 的荣光背后是我无尽的提心吊胆;更有一种相濡以沫的认同感。她们不说“老公”,是因为这个词太小,太个人,太甜蜜,装不下那种宏大的职业叙事和沉重的社会责任。而“我们 家 那位”,刚刚好。既划定了归属,又带着一种“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宿命”的坦然。
那么,反过来, 消防员 怎么称呼自己的妻子呢?
老李有次喝多了,跟我说,他每次出任务,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活着回来。他说,在火场里,烟熏火燎,什么都看不清,耳边全是噼啪作响和战友的吼叫,那种时候,他心里会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小静的脸。
他会在心里喊她的名字吗?
他说,不,他不会喊。他只是想着她。她的名字,她的样子,就是他的坐标。是他从地狱爬回人间的路标。
但当他终于拖着一身疲惫和灰烬,在凌晨三四点回到 家 ,用钥匙打开门,看到客厅里留着一盏灯,沙发上蜷着一个人影时,他会走过去,轻轻地,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唤一声她的乳名。
那是他独有的,只属于他的 称呼 。
那个 称呼 ,代表着安全,代表着港湾,代表着“我回来了”。那一刻,他不再是水火里无所不能的 英雄 ,他只是一个需要 家 、需要温暖的普通男人。他卸下了一身铠甲,变回了她的丈夫,孩子的 父亲 。
所以, 消防员父母怎么称呼对方 ?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词。它是一个流动的、充满了生命张力的过程。
它可以是日常里一句随意的“喂”,可以是任务前一声用尽全力的全名,可以是孩子面前那个叫做“ 爸爸 ”的图腾,也可以是深夜无眠时一句压在心底的“你”。
它更可能,是什么都不说。
只是一个在出门前被悄悄塞进行李的平安符,一个归来后带着烟尘味的沉默拥抱,一个在电话接通后,抢在所有话语之前的那声急切的“是我”。
那个 称呼 ,藏在每一次警铃大作时的心跳骤停里,融在每一次平安归来后的热泪盈眶里。它是一个护身符,一句咒语,一道把两个人和一个 家 紧紧拴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绳索。
它比“我爱你”三个字,要重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