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那会儿,怎么 称呼顾客 ,这可真不是一句两句能掰扯清楚的,里面学问大着呢,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人间烟火大戏。你以为就一句“先生”或者“小姐”就完事儿了?嘿,那你是真没咂摸透那个时代的味儿。不同地域,不同行当,乃至 顾客 的身份地位,都能让一句简单的 称呼 ,变得千回百转,韵味十足。我啊,从小就爱听家里的老人讲这些老故事,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世故圆滑的叫法,至今想起来,都能让我想象出当时街头巷尾的喧嚣和人情冷暖。
咱们就从 老上海 那十里洋场说起吧,那地方,是中西合璧的怪胎,也是新旧交织的熔炉。在那些灯火通明的洋行、高档百货公司,或是法租界里的咖啡馆, 先生 和 太太 ,那绝对是主流。西装革履,洋派十足的,必然是 先生 ;穿着旗袍,烫着大波浪,脖子上挂着珍珠项链的,自然是 太太 。你瞧,这 称呼 可不是随便叫的,它自带滤镜,把 顾客 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消费能力,都给框住了。那时的服务生,眼睛跟雷达似的,能一眼扫出你这身行头值多少钱,嘴里喊出的 称呼 ,就带着几分熨帖的恭敬。比如,一个从百乐门出来的 贵客 ,侍者会点头哈腰地递上菜单,轻声细语地唤一声“ 先生,您这边请 ”;而若是陪同而来的家眷,那 小姐 的叫法,也是得体又带着几分俏皮。可别小看这“先生”和“太太”,在那浮华的都市,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性别,更是一种社会阶层和被尊重的权利。
但你要是跳出租界,钻进 老上海 的寻常巷陌,或者法租界外围的市井,那 称呼 又不一样了。裁缝铺里,布店里,街边小吃摊,哪来那么多“先生太太”的矫情?多半是“ 老板 ”、“ 掌柜的 ”甚至“ 大爷 ”、“ 大娘 ”。你看,这时候的“ 老板 ”和“ 掌柜的 ”,可不是指店主,而是店主用来尊称 顾客 的。这是一种反客为主的恭维,把 顾客 奉为“金主”、“衣食父母”的意思,透着股子小买卖人精打细算、见人说人话的聪明劲儿。比如说,你走进一家裁缝店, 掌柜的 一见是生面孔,又穿着体面,多半会笑呵呵地迎上来:“ 哟,这位老板,请里边儿坐! ”那“老板”叫得,听着心里舒坦,也拉近了距离。要是熟客,尤其是那些隔三岔五就来光顾的 老主顾 ,那更是亲热得不得了,“ 王师傅您来啦,今儿想做点啥衣裳? ”甚至“ 老王,又来瞧瞧我家新到的料子啦? ”这种带着熟稔和信任的 称呼 ,才是老上海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温情又世故。

再把视线转向 北平 ,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北平 是皇城根儿,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地方,它的 称呼 带着一股子京腔儿的醇厚和讲究。茶馆、澡堂子、小吃摊,甚至书店, 称呼 的艺术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 北平 ,最常见的,恐怕就是“ 爷 ”了。可这“爷”也不是瞎叫的。对年轻且看着有点家底的,可以叫“ 少爷 ”;对中年,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那就是一句响亮的“ 您呐,爷! ”这“爷”字,透着一股子老北京特有的范儿,既有尊重,又带点江湖气,还有那么点儿“您是地主我伺候您”的意思。比如,在老字号的饭庄里,跑堂的一见来人,眼睛一亮,躬身一哈:“ 哟,爷们儿,您吉祥!里边儿请! ”那一声“爷们儿”,叫得你浑身舒坦,觉得这钱花得值。
而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 顾客 , 北平 的 称呼 就更是多样了。像“ 大爷 ”、“ 大娘 ”、“ 老先生 ”、“ 老太太 ”,都是极常用的。特别是“ 大爷 ”,在 北平 ,这词儿有时候泛指男 顾客 ,不一定真是你家亲戚,但叫出口,就带了亲近和敬意。比如,卖豆汁儿的摊主,给一位白胡子老头盛上一碗,会说:“ 大爷,您慢用,趁热乎! ”这可比干巴巴一句“顾客,请喝”要有人情味儿得多。还有在书店、笔墨铺子,遇到文人雅士,一句“ 老先生,您有什么吩咐? ”立马就能把格调提上去,让人觉得这店识货,懂人。
当然,如果 顾客 是女性, 北平 这边除了“ 大娘 ”、“ 老太太 ”,对年轻的,有时候也会叫“ 姑娘 ”,或是“ 奶奶 ”(指已婚年轻女性,略带尊敬和亲昵)。这与 上海 的“ 小姐 ”和“ 太太 ”又不同,少了几分洋气,多了几分质朴和生活化。比如,在卖头花的首饰摊前,摊主会对着一位挑选簪子的年轻女子说:“ 姑娘您瞧,这朵并蒂莲多好看,衬您! ”听着就让人觉得温暖。
除了地域差异,行业特性也决定了 称呼 的不同。比如,在戏园子里,那些捧角儿的 票友 ,被茶房们尊称为“ 老板 ”或者“ 贵客 ”,因为他们是戏园子的财神爷,是真正的“ 衣食父母 ”。而在青楼楚馆, 顾客 会被唤作“ 大爷 ”、“ 相公 ”甚至“ 恩客 ”,那更是带着极强的特定意味。到了后来的 民国 中后期,特别是受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思潮影响,一些新式学堂、进步团体里, 同志 这个 称呼 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主要用于内部,但有时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书局、新式报馆,也可能听到一些带有进步思想的店员,对 顾客 使用“ 同志 ”的 称呼 ,这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理想主义的色彩,完全不同于市井的圆滑。
再说说那些通用又带着时代感的叫法。比如“ 客官 ”,这词儿从古代酒肆茶馆里就传下来了,在 民国 的许多传统店铺依然通用,带着一种江湖气,又透着一股子“您是我的 客人 ,我是做买卖的”的直接。还有“ 小伙子 ”,对那些年轻力壮的男 顾客 ,尤其是在体力活相关的店铺,比如修鞋的、打铁的,这 称呼 既亲切又接地气。甚至有些时候,店家会用一个虚指的“ 您呐 ”或者“ 您好 ”来代替具体的 称呼 ,这是一种万金油式的应对,不失礼数,又避免了叫错的尴尬,尤其适合那些拿不准对方身份的 顾客 。
所以你看, 民国时期 的 顾客称呼 ,它绝不仅仅是几个词汇那么简单。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等级、地域文化、行业规矩,甚至人们内心的期待和防备。每一个 称呼 背后,都藏着一份算计,一份恭维,一份人情,或是一份真诚。 掌柜的 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 称呼 ,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本事,是他们在人海茫茫中辨识 顾客 、留住 主顾 的智慧。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那么多富有层次感的叫法了,一声“您好”确实方便了,却也少了很多味道。在我看来,那是一种遗憾,遗憾那份独属于 民国 街头的鲜活与精妙,遗憾那份藏在言语里的市井哲学和人情往来。每每想起,总觉得有画面在脑海里晃荡,有声音在耳边回响,那真是一个“叫人”都叫得有学问、有讲究的年代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