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公司怎么称呼领导:叫X哥还是英文名?选错真尴尬

刚进一家 小公司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瞬间,绝对不是第一次开会或者接手第一个烫手山芋。不,都不是。

是那个你端着水杯,在茶水间、在走廊、在门口,迎面撞上那个据说就是创始人的家伙,他笑着跟你点头,而你,大脑瞬间宕机,嘴巴张了半天,一个音节都憋不出来。

他是谁?我该叫啥?老板?X总?还是…直接叫名字?

揭秘小公司怎么称呼领导:叫X哥还是英文名?选错真尴尬

这道题,堪称职场新人的“生死劫”。尤其是在 小公司 ,那个界限模糊、规则全靠意会的地方,一个称呼,简直就是一门玄学。叫错了,轻则尴尬癌发作,重则直接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判了死刑。

别信那些HR跟你说的“我们这儿氛围很轻松,大家都很nice”。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没规矩,你自己看着办,但你最好别办砸了。”

所以, 小公司怎么称呼领导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盘盘。

“哥”和“姐”的江湖,水深着呢

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在那些带点草莽气息、初创味道浓厚的团队里,就是“X哥”、“X姐”。

听起来是不是特亲切?特有人情味?好像大家都是一个山头拜过把子的兄弟姐妹。刚进去的时候,有个比你大几岁的同事,热情地拍着你肩膀说:“叫我峰哥就行!那是咱们老板,李姐!” 你一听,心头一热,感觉瞬间融入了大家庭。

打住。

先别急着感动。 “哥”和“姐”这个称呼,是把双刃剑。

它确实能在最短时间内拉近物理距离,营造一种“咱们是一家人”的氛围。老板叫你一声“小王”,你回一句“好的李姐”,一来一回,办公室的格子间仿佛都多了几分烟火气。但这种亲密,有时候,是虚假的。

我待过一家公司,全员“哥姐”相称。老板是个控制欲极强的“斌哥”,开会时拍桌子骂人,分配任务时毫不留情。可是一到团建喝酒,他又搂着你的脖子,大着舌头说“咱们都是兄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特别拧巴。上一秒还是被压榨的员工,下一秒就得扮演“好兄弟”的角色,陪他演戏。

这种江湖气的称呼,顺风顺水时大家你好我好,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工作失误,你再叫一声“哥”,就显得无比讽刺。他要开了你,难道你还能说:“哥,你不能这样对弟弟我”?别傻了。

当然,也有真正融洽的。老板真心把员工当伙伴,大家也真心尊敬他。那一声“哥”,是发自肺腑的。怎么分辨?看细节。看他是不是真的在乎你的成长,而不是只在乎你这个月能为他带来多少业绩。

所以,听到“哥/姐”的时候,留个心眼。先观察,别急着把自己的心窝子掏出去。

英文名、花名满天飞,真的扁平了吗?

如果说“哥姐文化”是本土化的江湖,那“英文名文化”就是互联网创业圈的标配了。

一进办公室,耳朵里飘过的全是Tony、Kevin、Cici、Jessica。 老板 也不叫老板,直接喊他的英文名,比如“Jack”。墙上贴着“Be Open, Stay Simple”之类的标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酷,那么国际化,那么“扁平”。

但,真的扁平了吗?

我亲眼见过,一个叫Michael的创始人,前一秒还在开放工区和大家一起喊着“Amazing”讨论产品,后一秒就把叫他Michael的实习生单独叫进小黑屋,劈头盖脸一顿训。那一刻,你觉得他还是那个跟你称兄道弟的Michael吗?不,他是掌握你生杀大权的 老板

用英文名,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管理上的“障眼法”。 它试图用一个符号,去消解天然存在的上下级关系,让你产生一种“我和CEO是平等的”的错觉,从而更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你以为你可以随时随地找“Jack”提意见,但实际上,你的请假条还是得他签字,你的KPI还是他来定。

别天真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新生代领导,深受硅谷文化影响,他们是真心想打造一个开放、平等的环境。叫英文名,是他们理念的自然延伸。在这种公司,你会发现,不光是称呼,整个沟通方式、决策流程,都是相对透明和去中心化的。

所以,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叫法背后,那套权力体系是不是真的变了。

最保险也最疏远的:X总/X老师

在一些稍微传统点,或者创始人本身就是从大厂出来的 小公司 ,保留“X总”这种称呼也不奇怪。

“李总好”、“王总早”。

听着就一股子商务范儿,安全、标准、绝对不会出错。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在一个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的小团队里,一口一个“总”,不觉得有点滑稽吗?像是在过家家酒里穿着西装打领带,每个人都端着,累不累啊。

这种称呼,无形中在 领导 和员工之间,砌了一堵高墙。墙这边是你,墙那边是他。你们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清晰,但冷漠。它时刻提醒你,别越界,守好自己的本分。

这种氛围下,很难有什么真正的团队凝聚力。大家都是来打工的,按规矩办事,下班就散。 小公司 最宝贵的机动性、创造力和人情味,在这种刻板的称呼里,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至于“X老师”,在技术、设计等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里比较常见。这算是一种尊重的表达,既体现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又不像“X总”那么官僚,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折中选择。

终极求生法则:当一个合格的“侦察兵”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办?

别慌。新入职,你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员工,而是“侦察兵”。

第一步:用耳朵,而不是用嘴。

上班第一天,少说话,多听。听听别的同事怎么 称呼领导 ,怎么称呼彼此。是叫“斌哥”,还是“Michael”,还是“老杨”?办公室里的主流叫法,就是你的标准答案。随大流,永远是最安全的选择。

第二步:找准你的“情报员”。

找一个看起来最面善、最热情的同龄同事,在午饭或者下午茶的时候,不经意地问一句:“诶,咱们平时都怎么叫老板啊?我怕叫错了尴尬。” 一般人都会很乐意告诉你这些“潜规则”的。这比你直接去问 老板 本人“我该怎么称你”要自然一百倍。

第三步:偷窥“线上战场”。

翻翻公司的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群。看看大家在群里是怎么@ 领导 的,聊天记录里的称呼,是最真实的反映。如果群公告都是“【通知】请各位同学注意…”,那公司文化大概率是活泼的“同学文化”;如果大家@老板都用“X总”,那你也就别特立独行了。

说到底, 小公司怎么称呼领导 ,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它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理解这家公司企业文化的密码锁。

一个称呼,背后是权力距离、是沟通风格、是团队氛围、甚至是这家公司能走多远的某种预示。

所以,别小看这件“小事”。在你开口叫出那个称呼之前,多看、多听、多想。因为你叫出口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或头衔,更是你对这个新环境的第一次试探,和你的职场生存之道。称呼是皮,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才是骨。看透了这层,你就通关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