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那个白色的信封,沉甸甸的。不是因为里面的钱,而是因为那个场合,那个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参加长辈的葬礼,站在记账台前,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个信封递出去的时候,嘴巴张了半天,愣是不知道该说点啥。前面的人都小声地说着什么,我根本没听清。轮到我,我支支吾吾,最后几乎是把信封塞给人家,说了句“节哀”,就逃也似的走开了。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真的,特别尴尬。它就像一根小刺,扎在心里好多年。后来见的多了,经历的也多了,才慢慢琢磨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今天,我就想把这些掏心窝子的话,说给可能也正在犯嘀咕的你听听。这不单单是钱的事,这是人情,是礼数,更是对逝者的一份敬重,对生者的一份慰藉。
咱们最常听到的,也是最正式的那个词儿,叫 帛金 。

帛金 ,这两个字,读音是 bó jīn 。千万千万,不要念成“bái jīn”。我发誓,我真的听过不止一个人这么念,虽然在那种悲伤的场合,家属根本没精力去纠正你,但听在懂行的人耳朵里,就显得特别外行,也少了那么一份庄重感。
为什么是“帛”?“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在古代,这玩意儿是硬通货,跟钱差不多。送上丝帛,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又有“节哀顺变,聊表寸心”的寓意。所以, 帛金 这个词,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传统和文绉绉的劲儿。它是最通用、最不会出错的叫法。你在信封上写“ 帛金 ”,在递给记账人的时候轻声说一句“一点 帛金 ,请节哀”,这套动作下来,稳妥、得体。
当然,除了 帛金 ,还有别的说法。
另一个非常常见的词,叫 奠仪 。
奠仪 (diàn yí) 。这个词也特别正式。“奠”是祭奠的意思,“仪”是礼仪、礼金。所以 奠仪 ,顾名思义,就是祭奠的礼金。它和 帛金 基本上可以划等号,完全可以通用。有些地方可能更习惯用 奠仪 这个词,听起来更加书面化,也同样非常庄重。在信封上,你写“ 奠仪 ”二字,也是完全正确的。
这两个词, 帛金 和 奠仪 ,可以说是丧事礼金的“标准答案”,用哪个都不会错。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称呼?有的。
比如 香仪 (xiāng yí) 或者 香火钱 。这种说法就稍微带一点地域性和宗教色彩了。在一些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浓厚的地区,人们会用“香仪”这个词。意思是,这点钱是给逝者买点香火,供奉在灵前,希望他/她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好。这个说法就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一些。但它的通用性就不如 帛金 和 奠仪 那么广了。如果你不确定当地的风俗,或者逝者家属的信仰,那么用 帛金 或 奠仪 是最稳妥的选择。
搞清楚了怎么称呼,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个装着钱的信封,到底该怎么写?
这又是一个大学问。我见过太多年轻人,尤其是对传统习俗不太上心的,直接拿着个光秃秃的信封,或者更绝的,直接把现金塞给家属,嘴里还说着‘节哀’,那个场面,怎么说呢,心意是到了,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那份对逝者的庄重和对仪式的尊重。
正确的做法是,准备一个白色的信封。千万别用红色的,那是喜事用的,犯大忌讳。
信封的书写格式,其实没那么复杂,但有讲究。通常是竖着写。
信封的正中间,竖着写下两个大字:“ 奠仪 ”或者“ 帛金 ”。
然后,在信封的右下角(或者左下角,看地方习惯,但通常在下方),写上落款。落款非常重要,这是为了让主家知道是谁送的礼,方便他们日后记账和还礼。落款要写清楚你的名字,前面可以加上一些敬辞。
比如,最常见的格式是:
(中间) 奠 仪
(右下角) 愚 某某某 敬挽 或 友 某某某 敬奠
这里的“愚”是谦称,表示自己是晚辈。“友”则表明是朋友关系。你也可以根据你和逝者的关系来写,比如“晚辈 某某某”、“学生 某某某”等等。最后的“敬挽”、“敬奠”、“叩拜”等词,都表达了沉痛哀悼的意思。
写好之后,把现金放进去。记住,礼金的数额最好是单数,比如301、501、1001这样,取“单数”为阴的传统说法。这和喜事用双数正好相反。当然,现在很多地方也没那么讲究了,整数也行,但尾数带“1”块钱,是一种更传统的做法,表示“只有这一次”的含义,也算是一种默默的祝福。
说完了传统的方式,我们再聊聊现在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问题:电子支付。
现在谁还天天带那么多现金啊?很多时候,人到了现场,或者人根本在外地没法到场,就直接微信或者支付宝转账了。这事儿,怎么说呢,方便是真方便,但仪式感也确实少了很多。
如果真的要用电子转账,有几点你一定要注意:
第一,转账的时机。最好不要在人家刚刚发布讣告,最手忙脚乱、最悲痛的时候就一个转账甩过去。可以稍微等一等,等到设灵堂了,或者葬礼前后。
第二,转账的附言。这是重中之重!附言里千万别空着,也别就写个“节哀”,最好是写上“ xxx(你的名字)奠仪 ”或者“ xxx(你的名字)帛金 ”,让对方一目了然,知道这是谁送的、干什么用的钱。不然人家在悲痛之中,还要去猜你是谁,这笔钱是干嘛的,徒增烦恼。
第三,如果关系比较近,转账之后,最好再打个电话或者发条信息,认真地慰问几句。冰冷的数字转账,永远比不上一句温暖的话语。告诉他们,你虽然人没到,但心意到了,和他们站在一起。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是 帛金 还是 奠仪 ,无论是现金还是转账,这些都只是形式。它的核心,永远不是那笔钱的多少,而是在于那份心意。
当一个家庭遭遇变故,陷入巨大的悲痛时,亲朋好友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你送上的那份 帛金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它承载的,是“我来了,我记得,我与你同在”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它告诉悲伤的家属,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愿意陪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这,或许才是 帛金 背后,最温暖、最厚重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声的支撑,是传统礼俗中包裹着的人性中最柔软、最坚韧的部分。所以,下次当你再遇到这样的场合,请务必记牢,那个词,读作 bó jīn 。轻轻地递过去,稳妥地表达你的哀思,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体贴的关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