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寻常的黄昏,台北某个巷弄里,氤氲着煮食的香气,混合着机车引擎偶尔的轰鸣。我坐在一家老面店里,听着老板娘和一位刚进门的客人寒暄。客人瞥见墙上的老照片,指着其中一张问:“哎呀,阿姨,这张是您老家那边的景吧?”老板娘笑得眼角鱼尾纹都挤了出来,手一挥,像赶走一只偷懒的苍蝇,却语气亲昵:“是啊是啊,你这个老乡眼力真好!一眼就看出来了。”“老乡”两个字,轻轻巧巧地从她嘴里溜出来,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我心湖,泛起阵阵涟漪。那一刻,我心想,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称谓,它背后,藏着多少台湾人细腻又复杂的在地情感与社群连结啊。
其实, “老乡” 这个词,在台湾的使用,特别是放在汉人族群里,有时候是带着一层历史的滤镜。它不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式称呼。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 带有特定情境、特定人群,甚至特定情感重量的标签 。你不会随便在街上,对一个陌生人劈头就叫“老乡”。那会显得唐突,甚至有点过时,仿佛从泛黄的旧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然而,一旦语境对了,比如在同乡会馆、某次返乡聚餐、甚至是在异乡偶遇,这两个字便能瞬间化作一把钥匙,打开尘封已久的亲切与信任。
在我看来,台湾人称呼“老乡人”的方式,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也更具层次感。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老乡”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 多维度、非线性的身份认同表达 。有时候,它是一句不经意的方言切换;有时候,它是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有时候,它甚至是一碗味道独特的面线,或是共同哼起的一首老歌。这些,都在无声地宣告着:“嘿,我们是自己人!”

回溯历史,尤其是1949年后大批移民迁台,“老乡”这个词在 外省族群 中的使用最为频繁且深刻。那是他们在宝岛安身立命、慰藉乡愁最直接的纽带。在眷村里,邻里之间互称“老乡”,那不单单是地域的归属,更是漂泊年代里,彼此支撑、共渡难关的象征。他们从天南地北聚拢到同一个小小的眷村,讲着南腔北调,但一句“你是哪里人啊?”若答案吻合,立刻就能拉近彼此距离,从陌生人变成可以托付的 亲近者 。那种情感,是经历过大时代变迁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深邃。即便到了今天,我偶尔在菜市场,或是某些老社区,还会听到老一辈的外省爷爷奶奶,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或地方话,亲热地招呼着彼此外省籍的“老乡”,那种暖意,是弥足珍贵的。它不仅仅是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份集体记忆的延续。
然而,台湾的社会结构,远比“外省人”和“本省人”二分法要复杂得多。在 本省族群 里,“老乡”这个词,更多时候被细化成具体的地域称谓。比如,彰化人遇到彰化人,他俩会说“啊,我们是 同乡 !”甚至更具体到某个乡镇,比如“你是溪湖人?我也是耶,我们算是 厝边头尾 (厝边头尾在闽南语里指邻居,引申为同乡甚至近亲)!”这种更细致的地域认同,深刻反映了台湾社会早期以农业为主,聚落性极强的特点。小村落、小乡镇,宗族血缘与地缘关系犬牙交错,密不可分。当你和一个人聊起来,发现你们不仅是同一个县市,甚至祖籍在同一个镇、同一个村,那份亲切感会瞬间爆棚,就像打开了某个基因密码,仿佛彼此之间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连结。
客家族群亦然。他们称呼同族的人,会用 “乡亲” 二字,或是直接称呼 “客家人” 。在客家聚落里,哪怕你只是说了一句带有客家腔调的问候语,或是提到某个客家特有的节庆习俗,那份同根同源的认同感就会被迅速唤醒。我曾参加过苗栗的一个客家文化节,那里的长辈们,看到年轻人积极参与,都会满脸慈爱地称赞:“你们这些 后生辈 (客语:年轻人),把我们客家的东西传下去,真好!”这里的“后生辈”,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对同族人的期许与认同。
更别提 原住民族群 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更是建立在部落、族群、甚至语言之上的。你很难听到一个阿美族人称呼一个排湾族人为“老乡”。他们会直接称呼对方的族名,或者更亲近地说“我们是 同一片土地的孩子 ”,又或者用他们的原住民语进行交流。语言,在那里,是比任何称谓都更直接、更具力量的“老乡”识别符。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归属,是血液里流淌的族群印记。
所以,你看, “老乡人” 这个笼统的说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其实被解构、被细化,甚至被重新编码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整套 复杂的社会识别系统 。
它如何运作?很多时候,它始于一个 探询 。你可能会听到“你哪儿人啊?”“你住哪里啊?”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其实是在进行一种 社会定位 。一旦答案揭晓,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下,比如在某个远离家乡的场合,或者在某个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刻,那份“同乡”或“老乡”的情感,便会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台中一个陌生的区迷路了,手机没电。看到路边一个老伯伯在修剪花草,我硬着头皮问路。老伯伯听我口音,便问:“你听起来像是台北的口音喔?”我点头称是。他立刻热情起来:“台北喔,没关系啦,我年轻的时候也在台北打拼过一阵子,知道那里的生活。来来来,我告诉你怎么走,别担心!”那一刻,虽然他没用“老乡”这个词,但一句“也在台北打拼过”,就迅速建立起一种 共鸣和连结 。那种被理解、被关照的温暖,让我至今难忘。这种“共鸣”,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老乡情”。
又比如,在台湾, 特定行业 里也常常出现这种“老乡”式的互助。你若是在某个特定领域,遇到一个同行,一句“啊,我们都是吃这行饭的”,便能迅速拉近彼此距离。这不完全是地域上的老乡,而是 专业上的“同道中人” ,一种“惺惺相惜”的认同。这种认同,有时甚至比地域性的“老乡”更加稳固,因为它建立在共同的辛劳、共同的专业知识和共同的职业目标之上。
更现代一点的“老乡”情结,还体现在 网络社群 里。各种“某某县市同乡会”、“某某高中校友会”的Facebook社团、LINE群组,把原本因为地域分散的人们重新聚集起来。在这里,一句“你是我们学校的喔?”或者“你是我们家乡的喔?”便能迅速找到共同话题,组织线下的聚会,甚至发展出新的合作机会。这种“老乡”的定义,被 数字化和社群化 了,它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毗邻,而是延伸到了虚拟世界。
在我看来,台湾人对“老乡人”的称呼和情感,是一种 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脉动、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它既保留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积极拥抱现代社会的需求。它既体现了台湾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又维系着每个个体对归属感的渴望。
当我们谈论“台湾人怎么称呼老乡人”,我们其实在讨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台湾人如何定义“我们”? 这个“我们”,可以是祖籍同一块土地的乡亲,可以是说着同一方言的同胞,可以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人,也可以是在异乡相遇,共享一段历史记忆的 漂泊者 。它甚至可以是共同热爱某个事物,或者拥有某种共同经历的 灵魂伴侣 。
所以,下一次,当你听到或看到台湾人之间,用一句“老乡”或“同乡”,甚至是某种方言、一个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来表达彼此的亲近与认同,请记住,那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个称谓。它里面, 藏着山峦叠嶂的故土情,藏着烟火人间的同袍义,更藏着这片岛屿上,人们对彼此最深沉的关怀与连结。 那是一种扎根土地,又不断向上生长、向外延伸的生命力,是台湾这块宝岛,最动人心弦的风景之一。这股力量,让人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有一块地方,是为“自己人”留着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