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自己?自嘲与荣耀交织的身份

你问我,我们这些 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自己

这个问题,真像我们出的题,看着简单,底下全是钩子。

半夜三点。书房里只有台灯的光晕,和键盘敲击声。桌上那杯咖啡早就凉透了,像我此刻的脑仁。屏幕上一个选项,我改了十七遍。不是用词不够精准,就是诱导性太强,或者,太弱。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像一个工匠,拿着放大镜,在一粒米上雕刻清明上河图。一个字,掰成两半用。

揭秘: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自己?自嘲与荣耀交织的身份

这时候,你要是推门进来问我:“老师,您是干嘛的?”

我估计会头也不抬地回你一句:“别吵, 挖坑的 。”

对, “挖坑的” 。这是我们圈子里,尤其是我那几个老哥们儿私下里,最流行、最心照不宣的黑话。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顺便在路上挖几个漂亮的、伪装得天衣无缝的坑,等着那些最聪明,或者说,最不仔细的脑袋掉进来。

这个“坑”是有讲究的。一个好的“坑”,它不是死胡同,不是绝路。它是一条岔路,风景秀丽,逻辑自洽,看起来无比正确,但终点通向“谬误”的悬崖。挖这种坑,有一种隐秘的、近乎变态的快感。当答案公布,我能想象到学生们拍着大腿喊“草率了”的画面,那一刻,我觉得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智力狩猎。这坑,考验的不是记忆,是思维的韧性,是审题的ละเอียด。所以,别叫我们老师,叫我们 “陷阱设计师” ,可能更贴切。

当然,这只是自嘲的一面。

换个稍微正式点的场合,比如教研组开会,大家讨论一道压轴题的出题思路。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可能会一脸崇敬地称呼组里那个头发稀疏、眼神贼亮的老前辈为 “命题人”

“命题人” 。这三个字,听着就重。它不像“老师”那么亲切,带着一种官方的、不容置喙的权威感。当这个头衔扣在你头上时,你手里握着的就不再是一支笔,而是一把尺,一把筛子。你在度量,在筛选。你出的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都可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三年的轨迹,甚至更远。一分,操场上就是一圈人。一分,在全省排名里可能干掉上千人。这种压力,外人很难体会。所以“命-题-人”,这个“命”字,有时候我们觉得,它真的是命运的“命”。

我们得为这个“命”字负责。所以我们把自己关起来,进入一种叫“入闱”的状态。断网,上交手机,与世隔绝。在那个小黑屋里,我们不是张老师、李老师,我们就是一个个匿名的符号,唯一的使命,就是锻造出一份绝对公平、绝对保密、绝对有区分度的试卷。那段时间,我们是 “知识的守夜人”

还有更夸张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历史题的材料,争得面红耳赤。那道题,要求学生从一段看似平常的古代笔记中,分析出当时社会经济的某种深层变动。这不仅仅是考知识点,这是在逼着学生戴上历史学家的眼镜,去做一次微观史学的探案。

吵到最后,王老师,我们组最“骚”的一个,扶了扶眼镜,慢悠悠地说:“我们这不是在出题,我们是在搞 ‘灵魂拷问’ 。我们是 ‘灵魂拷问师’ 。”

大家都笑了,但笑完又都沉默了。

因为他说到了点子上。一份好的试卷,它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把学生考倒,而是把他们的思维“考活”。我们想通过题目,和学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问:“你真的读懂了吗?你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了吗?你具备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了吗?”这些问题,可不就是对学习灵魂的拷问吗?从这个角度看, “灵魂拷问师” 这个称呼,虽然中二,却也精准。

除此之外,还有一堆零零碎碎的别称。

比如,对那些特别喜欢在题干里设置语言迷宫、逻辑陷阱的语文老师,我们戏称他们为 “文字游戏建筑师” 。他们能把“的、地、得”玩出花来,能让一个病句藏得比间谍还深。

比如,对那些专门负责出数学最后一道大题,那种能让全考场陷入死寂的题目的老师,大家半开玩笑半敬畏地叫他 “劝退师” 。他的任务,就是用一道题,完美地区分出尖子生和天才。

你看, 编题的老师怎么称呼自己

我们是 挖坑的 ,是 命题人 ,是 灵魂拷问师 ,是 陷阱设计师 ,是 知识的守夜人 ,是 文字游戏建筑师 ,偶尔,还是那个不近人情的 劝退师

这些称呼,没有一个是写在职称证书上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藏在那些深夜的苦思冥想里,藏在争论不休的教研会议里,也藏在看到学生因为我们精心设计的题目而或恍然大悟或扼腕叹息的复杂心情里。

它一半是自嘲,是消解这份工作巨大压力的黑色幽默。另一半,则是我们对这份“手艺活”心照不宣的骄傲和认同。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份让你抓耳挠腮的试卷时,别仅仅骂那个“出题的老师”。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某个你看不到的角落,有一个或者一群“挖坑的”,正带着一种近乎顽童的狡黠微笑,期待着与你的大脑,来一场最精彩的博弈。

我们是谁?我们就是那群,在你通往未来的独木桥下,一边奋力加固桥墩,一边又忍不住在桥面上撒几颗玻璃弹珠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